跳转到主要内容
华人基督徒网络团契
作者 Frank Dong
证道类型 经文证道
圣经书卷 路加福音
阅读经文 路加福音18:1-14
证道经文 路加福音18:9-14

耶稣基督所爱的弟兄姊妹们,

今天下午我们要来分享耶稣基督讲的一个众所皆知的寓言故事,它是有关法利赛人和税吏的故事。在耶稣讲过的所有寓言中,这是最短的寓言之一,也是含义最丰富的寓言故事之一。这个寓言讲的是在相同情况下的两个人做了两种不同的祷告,最后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其中一个人努力说服自己已经得救了,但实际上他并没有得救;而另一个人根本不敢想自己得救的事,但他却真的得救了。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这个寓言的背景。耶稣在说这一寓言之前,刚给他的门徒们讲了另一个寓言,目的“是要人常常祷告,不可灰心”(路18:1)。主耶稣用那个寓言来阐明恒久祷告的重要性,因为“神的选民昼夜呼吁他……岂不终究给他们伸冤吗!”。耶稣讲完这个寓言之后,紧接着就讲了这个法利赛人和税吏的故事,后面的这个寓言与前面那个恒久祷告的寓言是有关联的。确切地说,法利赛人和税吏的故事是讲我们祷告的态度及其相应的后果。

我们都知道“态度”在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态度决定了我们在困难面前是爬起来还是倒下去,态度可以影响人的喜怒哀乐,态度能使我们超越困难,也能使我们被困难打倒。正确的态度是从神来的祝福,恶劣的态度是来自地狱的咒诅;正确的态度可以造就人,错误的态度可以毁了人。在我们属灵的生活中,我们对神的态度反映了我们的心思意念,我们在神面前要么是心存谦卑和感恩,要么是以自我为中心和自夸,自以为了不起。

路加福音18:9说,“耶稣向那些仗着自己是义人,藐视别人的人,设一个寓言”。耶稣专门针对人群中那些骄傲、自以为道德伦理水平高尚的人讲了这个寓言故事,因为他们在神面前自以为道德水平高尚,因此就瞧不起其他的人。

如果你想知道这个寓言是不是也在针对你讲,那么让我问你以下几个问题。看到那些不去教会的人时,你会不会自认为比他们更好呢?若是这样,耶稣就是在对你说这个寓言。看到那些关在监牢里的人时,你会不会因自己没有被关在监狱里而认为比他们更好呢?若是如此,耶稣就是在对你说这个寓言。看到那些离过婚的人时,你会不会因自己没有离婚而觉得比他们好呢?若是这样,耶稣就是在对你说这个寓言。你有没有因为某些原因而瞧不起别人,认为自己比他们强呢?若是如此,耶稣就是在对你说这个寓言。法利赛人被主指责定罪,而你在主里得蒙救恩,你是否认为自己比法利赛人更好呢?若是如此,耶稣就是在对你说这个寓言。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寓言中或多或少看到自己的影子。我们都曾犯了罪,用错误的态度试图去打动神。今天你将会了解到哪种态度可以打动神,哪种态度不能打动他;你还会看到神会为什么样的人伸冤。通过这个寓言中两个人物的对比,主耶稣基督告诫我们:没有人可以靠自己的功劳得救,而唯有谦卑在神的面前,并相信他的恩慈,才能被神接纳。这个寓言通过两个代表人物来展现了两种人,即骄傲、自义的人与谦卑、悔改的人之间的巨大反差。

因此,我今天下午证道的主题:骄傲的人与谦卑的人。

  1. 两种不同的人
  2. 两种不同的祷告
  3. 两种不同的结果

1. 两种不同的人

弟兄姊妹们,经文告诉我们有两个人上圣殿去祷告:一个是法利赛人,一个是税吏。这两个人究竟是谁?让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法利赛人。法利赛人是信奉犹太教的,但他们不是普通的信徒,而是与其他信徒有所分别的。他们热心持守信仰,特别是律法上的事;他们想守住圣经、口传的律法和希伯来人信仰的纯正传统;他们是那个时代的虔诚人;他们不会错过每一次的圣经学习,努力遵守所有的律法,最小的细节都不放过。(他们努力牢记许多经文,他们的右手腕和额头上会佩带某段经文)。

要强调的是,法理赛人想要对神忠心。他们知道如何祷告,事实上,他们追求祷告的艺术,每天至少会祷告三个小时(他们在祷告上大做文章,喜欢大声、冗长、公开的祷告)。他们每周禁食两次(犹太人是星期一和星期四禁食,正好是他们在市场里买卖的日子),公开禁食是他们的习俗。凡他们所得的,都要做十分之一的奉献,即便是自家园子里的药草,他们也会因圣殿的需要而献上两三成。我们有谁甘愿支付两倍于联邦政府的购买税GST呢?我肯定是不愿意的,但法利赛人却甘愿这样做。

他们认为自己是唯一真正遵行神律法的人,所以自认为比别人更好、更圣洁。因此他们不仅把自己同那些非犹太人分别开来(就是被他们完全鄙视,看作是狗的外邦人),而且还把自己同其他的犹太同胞有所分别,甚至凌驾其上。所以,当我们听到法利赛这个名字时,下意识地会从负面的角度去看他们。然而,法利赛人在以色列的社会里是很受人尊重和景仰的。同时,他们也是会堂里的领袖。

对公元一世纪的听众而言,故事的结局一定是他们始料不及的。他们本以为法利赛人肯定是故事中的英雄,因为法利赛人一直极受尊重,没有人会讥笑他们是假冒伪善的,也没有人会嘲笑或讥讽他们。相反,他们被认为是虔诚、热心的人,是敬虔的榜样,是受人尊重的。若想完全明白耶稣讲的这个寓言,我们就要把法利赛人看作是犹太社会中受尊重的一群人;因为他们就是当时所谓的好人,是犹太社会中最出类拔萃的,是社会的精英。今天这个寓言故事中的这一法利赛人是非常恪守规条,过着顺服的生活,想要忠于神,讨神喜悦的人。这个法利赛人是如此的虔诚,所有看到他的人都认为他是圣洁的,而他喜爱周围普通百姓对他的景仰。

然而,这个法利赛人也是教会中一些人的写照。每个看到他们的人都认为他们是纯正、圣洁和公义的。他们又叫人以为他们就是公义、圣洁和道德高尚的典范,甚至他们也自以为合乎标准,周围所有不完全与他们一样的人都是不对的。

现在,让我们看看寓言中的另一个人,税吏。若要说法利赛人是圣洁和公义的榜样,那么税吏就是一个截然不同的榜样。他们往往被看成是贪婪、不洁净和不诚实的榜样。税吏是我们理当鄙视的人。在耶稣的那个时代,税吏就好比是白领窃贼。只要有机会,他们就是对自己的母亲,也会照样毫不留情。税吏在当时是教会的弃儿。他们可以在圣殿的院内祷告,但是不能参加会堂的聚会。所有其他的犹太人都厌恶、瞧不起他们。寓言中的这人是一个税吏,他为当时占领并统治以色列的罗马人甘作马前卒。

罗马从被征服的百姓那里征收三种税,分别是地税、人头税和关税。这些税是按三重税收制度被征收的。罗马政府照这个体制来征税。税金由税吏长负责征收,他下面有几个税吏为他做事。税吏长在得到罗马的授权后,就可以在他负责的那个地区收税,并要将收上来的税金中当上交的部分交给罗马,而其余部分就占为己有。他的做法就是,把他所负责的那个地区的税收工作分派给他手下的几个税吏。税吏长自己可以先设定一个税率,而他手下给他做事的那些税吏也可以另外再设定一个税率。结果,税吏长和地方税吏就通过两个不同的税率从普通百姓那里敲诈到大笔的银子,从而中饱私囊,罗马政府也因此收到所要的税金。所以,税吏被犹太人看作是以色列的叛徒,而周围的犹太人是不愿与这种人为伍或有任何瓜葛的。

因此,耶稣讲这个寓言故事时,他是从整个犹太社会里挑选了截然不同的两种人来做比较的,就是把法利赛人与税吏作对比。一个是人群中所谓最出类拔萃、最公义、最敬虔、最洁净和最圣洁的人,另一个是最恶劣、最污秽和背信弃义的无赖。

2. 两种不同的祷告

弟兄姊妹们,有两个人到圣殿去祷告:一个是自义的法利赛人,一个是令人厌恶的税吏。当他们张嘴开始祷告时,他们里面真实的品质就显露出来了。结果证明,凡事不能只看表面。那个被看为义的实际上是假冒伪善的,而人人都瞧不起的那个却被主接纳了。我们来仔细地考察一下这两个人的祷告吧,因为他们的祷告词和祷告的态度可以让我们知道应当如何来到主的面前,又当如何看待他人。

经文第13节表明,法利赛人开始祷告时,他尽可能地站在靠近圣殿的圣所和至圣所的位置。他确保自己站在一个一目了然的地方,叫人人都看得见他。他急着向神汇报,陈明情况,并把自己与别人相比,来夸赞自己的义。他看到税吏在旁边祷告时,就夸夸其谈地说自己比他好。如果你仔细读第11节,就会发现他表面上好像是对神祷告,因为他说,“神啊” ,但实际上他心里是在自言自语。另外,他只提到神的名一次,就再也没有说到神了。法利赛人的整个祷告都是在恭维他自己,并不是真的在向神祈祷,只不过是在向神表彰他自己有多好,吹嘘自己虔诚的行为,夸耀自己的摆上。他在神面前大肆宣扬自己的高尚伟大和行事为人的完全;他把自己与他人相比,自认为达到了神的标准;他以为他的善行能被神看中,进而必能得到进天堂的贵宾卡。

如果我们换另一种表达方式来重述他的祷告,它就是这样的:神啊,我感谢你,我不象别人那样,人人都象我就好了;我的行为端正,不偷、不撒谎、对妻子忠诚、也不滥起誓;我不象这个给罗马税务局做事的税吏;我每天祷告四次,饭前又谢恩,每周五都禁食,还给教会捐上十分之一;不只如此,教会的其他需要以及对信仰有益的事我也都做了,超额完成了教会所要求的;我感谢你,我不象这个可怜的懒人。

弟兄姊妹们,你们看到了吧,法利赛人通过跟别人相比较,然后做出了这种评估和结论。你们注意到他的问题了吗?“神啊,我感谢你,我不象别人”。当我们要跟别人相比的时侯,挑一些让我们显得更好的人来比其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弟兄姊妹们,我们都知道“称义”一词的意思就是,神透过耶稣在十字架上流的宝血来看待我们,好像我们从未犯罪一样。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自己有时就像法利赛人那样善于自以为义。我们懂得怎样为自己所有的软弱和跌倒辩护。若跌倒的事被曝光了,我们就会用那些曾经做过的一些好事来安慰自己,让自己心里平衡。 我们会试图安慰自己说,“自己做过的那些好事当然是物有所值的,它们不是白做的,当然值点什么,必然能使称义的天平向自己倾斜,为自己在“称义”的天平上加码了!”。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税吏的祷告吧。经文第13节告诉我们说,“那税吏远远地站着”。显然,他离圣殿的至圣所很远,站在不显眼的地方。他很自然地认为人群中没有适合他的位置,也没有想要挤进去。他认为自己不配与神的百姓一同站在祭坛前。他的祷告是表达对自己不满意的方式之一。他很谦卑,这一点表现在他连举目望天也不敢。百姓敬拜神时,通常闭眼望天,但是税吏没有这样做。他态度谦卑,很是羞愧,所以站的远远的。另外,捶胸是中东人表示极其痛苦或愤怒的一种方式。这税吏痛苦地呼喊到,“神啊,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这与法理赛人的祷告截然不同,因为法利赛人不认为自己是罪人,而认为别人都是罪人。但是,税吏根本不敢这样想,他只想到自己是“罪人”。

弟兄姊妹们,你们看,虽然税吏的祷告短而简单,却切中要害。他没有说什么浮夸的话,或是自吹自擂。他知道自己没有什么可以献给神的,也承认自己是恶人。所以,他祷告时,没有骄傲、没有虚伪,或是一丁点的吹嘘。在神的眼里,他没有试图靠自己或其生活方式去称义,而只是在神面前说实话,谦卑自己,求神开恩。他捶着胸,因为他知道自己的问题是心里的。他意识到了自己没有理由做自我辩护,唯有神能叫人称义。

另一方面,法利赛人对他自己内心的问题不仅一无所知,竟还沾沾自喜。他认为自己很不错,并自以为其生活方式会让他称义。弟兄姊妹们,我们都会赞同这个寓言故事是对今天许多的人在说话,不是吗?不是有许多人来教会祷告,可是其灵命却不比法利赛人好多少吗?如果我们不警醒求神保守,我们实在很容易变得象法利赛人:过分强调仪式和表面的规条,轻易定别人的罪,指责别人;或是因为我们每个周日来崇拜两次,送孩子去教会学校,给教会或学校奉献,不喝酒、不吸毒,也不赌博,就认为自己完全符合神的要求了,就认为自己已经很了不起了,比别人圣洁了。

3. 两种不同的结果

弟兄姊妹们,在经文中耶稣说,“我告诉你们,这人回家去,比那人倒算为义了;因为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所以,这个离开圣殿回了家的税吏在神面前得了赦免,被算为义了。他得到新的权利,就是可以站在神的面前了;他得到了大卫王在诗篇32:1-2中说的祝福,“得赦免其国,遮盖其罪的,这人是有福的。凡心里没有诡诈,耶和华不算为有罪的,这人是有福的。”但是,法利赛人回了家,却没有在神面前算为义,他两手空空地回去了。

法利赛人做到了仪式上的要求,而且还照自己的标准去论断别人。他的祷告是服事他自己的,他的敬拜也是献给他自己。这人回到家里,自我感觉良好,但他的努力没有让他从神那里得着什么。而另一个人(税吏),他去教会时,两手空空,没有在那里做任何宗教的表演,只做了一个简单的祷告。他献给神的是诚实、认罪和敬拜。结果,他的罪得以赦免,也得以与神和好,他带着神的祝福和应许离开了圣殿。

这两个人的祷告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就在于他们内心的态度和光景。一个人想的都是他自己,不认为自己有所欠缺;另一人知道自己一无所有,所以在神面前自卑,结果却蒙福了。这个法利赛人如此委身于宗教仪式,以致于他为自己的表现感到骄傲。所以,他没有任何改变地回家了。成千上万的人周而复始地来教会参加敬拜,但他们回去时与他们来时是一样的。对他们而言,守住宗教仪式就是他们所要做的事,因此他们为自己的行为而骄傲。神在以赛亚书29:13说到了这种表面性的宗教信仰,他说,“这百姓亲近我,用嘴唇尊敬我,心却远离我;他们敬畏我,不过是领受人的吩咐。”

寓言中的这个法利赛人其问题就在于他只注重、考虑外在的表现而不是内心的圣洁。耶稣指责法利赛人,说他们洗净了杯盘的外面,里面却是污秽;说他们好像粉饰的坟墓,外面光鲜、洁净,里面却腐烂了(太23:25-28)。宗教洁净人的外表,而唯有耶稣基督才能洁净我们的内心。

人有宗教信仰,可能会让自己在工作或社会上更受人尊重,但是若不谨慎,我们就有可能会因为信仰而变得自大,让我们因此与天堂失之交臂。曾有人说,若你遇见了耶稣,生命却没有改变,那么你的信仰不会按你想像的那样把带你进天堂,而是把你带进地狱。对我们这些信基督的人来说,最大的危险不是我们称义的神学观会有出错的可能。因为我们都明白救恩是靠神的恩典,凭着信心,而不是靠行为获得的,我们都认识和承认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死偿还了我们的罪债,我们没有什么可以添加的。然而,我们信仰上的危险在于我们会把这些真理看作是已经过去了的事,并且不全然委身作基督的门徒,忘了自己生活的特点就是不断认罪悔改,忘了自己总要依靠神的恩典和仁慈,忘了我们的态度总要谦卑、痛悔和伤心,忘了我们每天的祷告应该说,“神啊,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如果忘了这些,我们的态度就会渐渐地变成法利赛人那样,我们也会像他们那样去祷告。我们切记要记住:法利赛人的祷告是不讨神喜悦的,也完全不能打动神。

我们要在神面前向他献上的,讨他喜悦的、荣耀他的、得他赞赏的,不是我们的能力和自满,而是我们虚己。神所要的就是:我们承认自己的罪孽和过犯,不断寻求神的赦免。神盼望我们来到他面前,不是带着盲目的自信,而是带着忧伤痛悔,谦卑的心,知道自己远达不到他的标准。耶稣告诉我们,神会高举、升高的人,不是那种自认为神需要他的人,而是知道自己需要神的人。

弟兄姊妹们,我们每个人也许都曾把生命紧握在自己手里,做了一些明知不该做的事。我们周围那些“不太圣洁”、“不太虔诚”、“不太归正”或“不那么顺眼“的人,也许都曾被我们排出在外过。可能在有些情况下,我们是正确的,但问题是把这些人排出在外时,好像我们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感谢神,因为自己不像他们。但是,当我们站在神的面前时,我们与他们之间的相似点可能多过不同点。我们都是罪人。我们很像寓言中的法利赛人,不是吗?我们有时认为所得的祝福是理所当然的,或者更糟,有时我们自以为赚得了神的祝福;至于那些得着少的人,我们自然会认为那是因为他们不像我们赚得的多。我们时常领受了神的恩惠,却不感谢他,而是把它归功于自己,就像饭后有甜品是理所当然似的,竟不把看它作是神恩慈的赏赐。我们用自己的东西时,好像它们理当就是归我们用的,好像除了你以外,神没有地方或找不到其他任何人来用似的;当我们及我们的东西受到威胁的时候,我们就会担心、害怕,好像神不会祝福、保守我们似的,好像任何事情都有可能临到,而天父也不会把坏事变好事,保守我们似的。我们也会时常忘了自己的身份,忘了自己是神的选民,是他所爱的,忘了已经被收纳,作了他圣约里的百姓,是神家里的人。

在经文14节的后半部分,耶稣总结了这个寓言的要点,他说,“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换句话说就是,“人若趾高气扬,就必会跌倒;若是心存谦虚,必能高升”。世人说,“高抬自己”,可神说,“谦卑自己,先寻求我”。

主耶稣基督在这个寓言故事的结尾留给我们一个可怕的警告和一个荣耀的应许。警告就是,若你坚持自大、自义的态度,没有爱别人的心,固执地论断人,那么神必会使你羞愧,也不会算你为义。这样你就不可能与他永远在一起,而会与他分离。他给我们的应许是,若你谦卑,承认自己的罪,并远离它,那么神必升高你,且会使你与基督一同得荣耀和尊荣,直到永远。

弟兄姊妹们,你不愿意按照耶稣的吩咐去行吗?请放下你的顽梗和愚蠢的骄傲,在神面前承认你的罪过,悔改,信靠基督,接受他的恩典和怜悯,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