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华人基督徒网络团契
证道类型 经文证道
圣经书卷 路加福音 以赛亚书

我主耶稣基督的众兄弟姊妹:

我们在读父亲和两个儿子的比喻时,因为太熟悉而常常忽略里面的一些难点。我们自认为很明白,就以为理解其含义。

可是,有一个穆斯林信徒曾经评论这个比喻说,它证明十字架对于饶恕是不必要的。儿子回家了,父亲欢迎他,并没有十字架,也没有道成肉身。所以结论是,没有十字架、没有救主的伊斯兰教,才代表真正的福音。

听过这个评论后,让我们再回头来看看这个比喻,然后说:“不是这样的,尽管这个比喻看起来既没有十字架,也没有救主。”然而,这是救主自己讲的比喻!这怎么可能呢?如果基督是讲这个故事的人,那么这个常被人称为佳音中的佳音、福音中的福音的比喻,又怎么可能不教导我们关于基督的事呢?怎么会没有道成肉身,没有中保,没有救主呢?若是如此,我们还怎能庆祝这位生在伯利恒的救主呢?

今天我们要试着回答这一系列问题,并对这个比喻的探讨要告一段落(这是浪子回头的第四讲)。

现在,我要向你们宣讲神的话,这话是神在这则比喻中以父亲的身份对我们说的。我讲道的题目是:爱子心切,喜迎子归。

  1. 喜迎子归
  2. 欢庆盛宴

1.喜迎子归

中东的地主是住在村里,而不是住在农田里。今天和过去都是这样。根据考古学和当时的文献,证明这是相当普遍的。所以,当主耶稣讲这个比喻时,我们可以肯定,听故事的人会想象这位父亲是住在村子里的。

先让我们看看这位住在村里的父亲。或许他想象着儿子会一败涂地,期望他有朝一日会回来。但是,村里的许多人都当他已经死了,或者不如死了倒好。他拒绝父亲的爱,弃父离家,村子里的人说不定已经把他忘得一干二净了。他这个败家子、废物,倒不如死了好,起码他们看他是失丧的,而他的失丧不只在一个方面。

然而父亲渴望见到自己的儿子,一直等着他。村里的其他人可能会议论这个父亲,说他所做的实在令人难以置信。这位父亲把三分之一的财产给了这个儿子,而这儿子却带着钱远走高飞了。他们可能会对这位父亲说,你不该这样做。至少他们会谈论这位父亲,谈论他出奇地没智慧,谈论他愚蠢至极的做法。但是,父亲等着儿子,说不定……说不定……哪天他就回来了。也许他会成为一个乞丐,也许他会一败涂地。尽管如此,父亲还是等待。

父亲知道,如果小儿子回家,就得面对村民。父亲知道人们会怎样对他,他会招来一大群人。想想路得记第一章,拿俄米返乡,全村人都在打听她,整个地方被弄得沸沸扬扬。浪子如果哪天回来,肯定会被人蔑视和嘲笑。当小儿子回来的消息传遍全镇时,大家会不约而同地聚集到一起。当时有一句谚语说,有四件可怕的事——其中两件是:“被全城诽谤,暴徒聚集”。倘若小儿子敢回来,那么只要他一回来,就必须面对一群乌合之众。他会因失去财产而遭受辱骂和嘲笑,甚至遭受人身攻击。

在主耶稣的时代,没什么比儿子挥霍财产,叫外邦人得着更糟糕了。他们甚至有特别的仪式来阻挡、隔离这样的败家子。全村人会一起呼喊,“从民中剪除某某人!”从此,这个村子的人不再跟这人来往,他会被会众隔绝,被抛弃、被孤立、被惩戒。父亲了解这一切,也深知儿子一旦回来,就得面对全村的蔑视。父亲痛苦地意识到,一个离家出走的人若回来,会是怎样的情形——他的儿子会受到羞辱。

所以父亲站在那里望着、等着、盼着儿子回来。我们知道这个小儿子有一个计划。在回家的路上,他一直揣摩着这个计划。“我要说‘父亲!我得罪了你……。’”但是,父亲也有自己的打算。如果真有这么一天,他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他日复一日地等着,从村里的小路一直望向远方的大道。他注视着远方的地平线,就是他儿子带着期望和骄傲消失的地方。与此同时,这个浪子,这个没用的儿子,深知自己会被遗弃,不能回家,因为他知道那个被会众逐出、孤立和隔离的仪式。

浪子知道,他应该给家人带些好礼物,但是他没有。相反,他能做的只是反复练习认罪,“我要起来,到我父亲那里去,向他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把我当作一个雇工吧!’ ”不要把我当儿子,让我做工糊口。让我回来,我会努力做工。我会自己挣得在你家的地位。让我回来吧,不然我会饿死。

他悔改了,就如我们上次看到的,但他并没有真正地认识父亲。他以为可以靠自己维生,以为他可以赚得自己在圣约家庭中的地位。然而,这天当他快到家时,他要学到新的东西;因为父亲也有一个计划,并为此付诸行动。他要在儿子到家之前迎接他,要当众与儿子和好,这样村里的人就不敢恶待这个浪子了。只要他先出去迎接儿子,他的儿子就不会被隔绝、孤立,或者被剪除。所以他等候、观望,他沿着马路望向远方。

然后父亲看见了他,还没到他跟前就看见了。他老远就望见了远处的儿子。那段长长的距离不仅仅是数米或数里的距离,更是一个长长的属灵距离。儿子终于醒悟,回来投奔父亲了,但他还是想错了。浪子以为只要他能养活自己,问题就解决了。是的,尽管他已近在咫尺,却又远在天边。

在以赛亚书57:19, 我们看到,神向远近的人宣告和平,这就是父亲打算要做的。藉着他伟大的作为,他要向远处的儿子宣告和平,因他曾是那么遥远,然后他还要向近处的人(大儿子)宣告和平。

所以,父亲再一次打破中东家长固有的形象,提起袍子的下摆,跑到街上迎接这个当猪倌的儿子。他抱住他、亲吻他。他在久违的儿子认罪之前就做了这一切。正如以赛亚书57章所说,“因他贪婪的罪孽,我就发怒击打他……他却仍然随心背道。我看见他所行的道,也要医治他,又要引导他,使他……再得安慰。”父亲不是因儿子认罪才爱他。不是,倒是因着自己的怜悯,倒空自己,取了仆人的样式,主动跑去与那离家的儿子和好。

中东人穿长袍不便奔跑,所以高贵的人都不奔跑。古语说的好,“观其走相,知其身份。”在中东人的眼里,一名长者奔跑是很不庄重的。甚至亚里士多德也这样写到:“大人物从不当众奔跑”。

父亲怜悯儿子,要医治他、引导他、重建他,还没等儿子走进村,甚至没等儿子开口,就用了一个毫无颜面的方式迎接他。他亲吻、拥抱这个肮脏不堪、衣衫褴褛的儿子。父亲没有在村外说任何话,而是以亲嘴代替了言语,以拥抱代替了说话。

小儿子万分感动,只能讲出他练习的那段表白的前半部分。“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他反复练习的话现在有了新的意义。现在他终于明白,与父亲和好不是靠自己努力能挣得的。凭借雇工的身份并不能赚得在父家的一席之地,和好是单单藉着父亲无条件的爱。他突然意识到回家唯一的道路就是藉着父亲的爱。父亲没有打断儿子的话,或禁止他开口,也不是儿子一张口,父亲就接过话题。不是的。现在儿子是真正地悔改了,父亲陪护儿子走回了村里。

在父亲降卑为仆,不顾面子的奔跑和拥抱、亲吻中,小儿子看到了父亲的恩典。儿子以为他要作雇工,靠此身份获得跟父亲的和好,以为要谦卑自己,要以仆人的身份才能获得父亲的接纳。但是,没料到父亲谦卑了自己,取了仆人的样式。

父亲走到屋外,迎接孩子,与他和好。所以我们看到,这位父亲就是耶稣基督本人的象征。这不是三位一体中的父神,而是神自己成了我们的父。他也是子,为我们而生。他生在伯利恒,是以赛亚9;6所描写的那位。他名称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和平的君、永在的父。”他向远近的人宣告和平。

在圣诞节,我们纪念神以永生圣子的方式降到人间,以耶稣的身份生在伯利恒。他可能在路上迎接我们,使我们与他和好。他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像,成为人的样式(腓2:6-7)。比喻中的父亲是基督里的神。

在旧约中,牧者是指耶和华(诗23,耶23,结34)。主耶稣将旧约中的形象转变成新约中他自己的形象,如约翰福音10章的好牧人,路加福音中那个寻找的牧人——旧约中的父亲成就在耶稣基督的身上。

法利赛人私下议论说:“这个人接待罪人,又同他们吃饭。”主耶稣用这个故事做了回答。“是的,我同罪人吃饭,我寻找他们,就像好牧人寻找失羊;我寻找失丧的人,就像妇人寻找丢失的钱。其实,比你们想的程度还更深——我一看到失丧的儿子,就跑到路上,连连亲吻他们、拥抱他们,然后同他们一起回家,与他们一起吃饭。因为我就是那个比喻中的父亲。”在路上等待的那位有舍己之爱的父亲,就是主耶稣的象征,他是我们的救主和中保。

他不但出去迎接小儿子,还出去找大儿子——这个内心苦毒、刚硬、刻薄、假冒为善的人。这个中保形象就进一步被强化了。我们看到当父亲接弟弟回家,宰了肥牛犊以示庆祝时,大儿子是如何不情愿入席。上次我们听到他是怎样拒绝进去的。他有多么的苦毒、恼怒和痛苦。想到父亲更爱弟弟时,他是多么妒火中烧。“父亲总是最爱你!我才不要参加宴席呢。”他的拒绝实际上是一种无法形容的对父亲的公然羞辱。

父亲听见儿子在外面不肯进来,也听见了儿子放肆不敬的言语,说他不愿意去迎接客人,更不愿意在桌前招待他们。这就好比我们中间有一个作儿子的,居然在自己姐姐的婚宴上公然对父亲大喊大叫。在父子间极有可能发生争执,甚至是大吵,但是不应该发生在姐姐的婚宴上。宾客们会不知所措,许多人只好起身离开。这就是大儿子的无礼。

大儿子抗拒父亲与弟弟和好,这就导致了他与父亲关系的破裂。父亲该怎么办呢?他会绝望地放弃吗?“我得到了一个儿子,难道代价是失去另一个儿子吗?”不是!完全不是这样!他对大儿子恼火吗?他是否只是简单地不理睬他,任凭他在黑暗中生闷气呢?“我以后再来收拾他。” 他根本没这么做!父亲再次做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一件截然不同、令人惊诧的事。

在同一天,他甘愿第二次以高昂的代价表达自己的爱。只是这一次是对守规矩的大儿子,而不是悖逆的小儿子。他向两个儿子彰显出奇异的恩典。作为一个家长,父亲本应该不理睬那个任性的大儿子,本应该不理会这个羞辱,或者可以留到以后再处理。但是他没有这样做,他又一次出去,这一次不是跑到街上去接他的小儿子,而是走到院子里恳求大儿子,宾客们都听得见。即使会当众受辱,父亲还是走出去寻找他这个失丧的孩子——这个迷失的羊;他伤心地走出去。这个儿子虽然近在咫尺,心却远在天边。他活在圣约的福气中,却没有喜乐。我们看到父亲走出去时,脸上流露出忧伤。

我们的主基督来到世上,到黑暗中来召唤他那守规矩的孩子进入光明。他谦卑自己,邀请孩子进来。然而,大儿子却愤怒地说,“这么多年我一直服侍你,一直给你做牛做马,可现在我很恼火,我已经受够了!”

可是,大儿子为什么对他父亲的做法如此生气呢?

2. 欢庆盛宴

父亲摆宴庆祝(本文第二个小标题),吩咐为小儿子准备最好的,要大摆筵席。他为什么要举办宴会呢?其原因就是这个比喻的核心所在。

然而,在这则比喻中,对于这个盛宴有三种解释,有三个理由,每一个都值得我们细细考察。父亲告诉我们,他为什么要举办筵席,外边的少年人告诉大儿子,为什么有一场宴会。但是大儿子却有自己的看法。

父亲出去迎接小儿子,并陪护他回到村里。既然已经和解,就说,“让我们办个宴会庆祝庆祝吧!” 为什么?“因为我这个儿子是死而复生,失而复得的。”父亲没有说,这个儿子是失丧的,现在回来了,也没有说他曾经出走,现在回头了。而是说,“他是死而复生,失而复得的。”所以,是谁找到了他?是父亲!在哪里找到的?在村外。儿子在村外还是死的、失丧的。正如牧人必须付上昂贵的代价才找到他迷失的羊一样,正如妇人必须坚持不懈地寻找那失落的钱币一样;所以父亲也要出去,付上昂贵的代价来彰显那出人意料的爱,去寻找那失丧的儿子,使他死而复生。宴会是庆祝父亲成功地找到了失丧的儿子,成功地使儿子死而复生——父亲在庆祝自己在小儿子身上做的工。

那么街上那个少年人呢?当大儿子问他时,他说什么?他对大儿子说,“你兄弟来了,你父亲因为得他无灾无病地回来,把肥牛犊宰了。”或许,最好译成“他平安地回来”。这个希腊词在旧约中常常用于表达“平安”,意思是健康安好,也有其他的含义。它不仅意味着安全可靠,或健康安好,也用于问候。我们可以用荷兰语对某个正在面临挑战的人说:sterkte(得力)。但我们的意思不仅是得力量,更是说,“无论环境如何,愿你得到所需要的一切。愿你从神那里不仅得着力量,也得着情感和心灵的平安,好完成手中的任务。”这个词在这句话里也有同样的用法。少年人说,父亲把孩子平平安安地接回来了。

父亲不是仅仅庆祝悖逆的儿子平安回来,不是的!他庆祝的是他们父子之间,以及小儿子与全村人之间的和好。少年人的话佐证了父亲的解释——这宴会不但是庆祝浪子回头,更是庆祝父亲成功地与儿子和好,庆祝儿子的平安归来。父亲接纳他的儿子——这个罪人,又同他吃喝。这正是法利赛人对耶稣的指控,也是这个少年人所佐证的。父亲和少年人都证明,比喻中的父亲是主耶稣的象征。

那么这场宴会呢?它的意义何在?父亲接到儿子又亲吻了他之后,做了什么呢?他叫来他的仆人,吩咐他们立即行动。仆人们跟在父亲后面,一起在街上奔跑。那一定是相当特别的场面,你觉得呢?父亲在前面跑,而仆人在后面紧紧地跟着!

父亲吩咐仆人给儿子穿上衣服,就好像服侍王一样。他并没有要求这个年轻的猪倌先洗个澡再换衣服,反倒吩咐仆人马上为他更衣。仆人奉命要尊敬这个儿子,和平地接待他。他们要给他穿上上好的袍子——毫无疑问,是父亲自己的袍子。这个孩子带走了他所有的,而且全都挥霍光了,他根本没有什么衣服了,只剩下几片肮脏的破布挂在身上。现在他的破衣烂衫竟换成了袍子,而且是上好的袍子。

赴宴的人一定看见了他穿着父亲的袍子。以赛亚书61:10说,“他以拯救为衣给我穿上,以公义为袍给我披上。”思考马太福音22章,其中有人敢不穿王赐的礼服去赴宴,那人的结局不怎么样。然而,我们要特别思考撒迦利亚在他预言的第三章里所见的异像。撒迦利亚看到大祭司约书亚穿着污秽的衣服。天使奉命脱去他污秽的衣服,给他换上干净的,这样就使他脱离了罪孽。

于是,这位父亲——主耶稣,让仆人给罪人穿上自己的义袍。这救恩的外袍是白白赐下的,是神主动给我们的。此外,他给罪人的赤脚穿上鞋子,因为只有奴隶才打赤脚。这让我们想起一首黑人的灵歌:“神的儿女都有鞋穿,等我到了天国,我要穿上我的鞋。”鞋子属于富人。即使在今天,穿新鞋走路也能使我们趾高气扬。一篇杂志文章谈到,有人问非洲的孩子想要什么,一些孩子仅仅回答,“要鞋子。”

这位父亲——主耶稣,给他想要一同吃饭的罪人戴上了自由的记号——神儿女自由的记号。他要的不是雇工,而是穿着他所赐礼服的宾客;他要的不是奴仆,而是穿鞋的贵宾。他又赐给他们戒指,代表着王室的权柄和荣耀。神的儿女应当身穿公义的外袍,手戴王室的戒指,脚踩自由之履坐在宴席上。父亲举办的盛大宴会,是数以百计的人参加的宴会。这个年轻人要与众人和好,这样的喜乐要用盛大筵席来分享、庆祝。

小儿子对此的反应是什么?他有没有说,“父亲,我不配做你的儿子,我更喜欢我的计划,请听我的意见,我要靠自己挣得一切”?没有,他接受了恩典——那日是恩典得胜了。现在他知道,他不能补偿父亲什么。现在父子俩可以真正地庆贺一番,因为恩典胜过了罪,也胜过了行为,和平实现了!是啊!这是失而复得,死而复生。凭着恩典复得,又凭着恩典复生。这个年轻人盼着回家来认罪、弥补一切。他计划当雇工、做奴隶,而现在他被这恩典感动,被这恩典征服了。所以,即便他仍然不配,还是重新做了儿子,父子二人同喜同乐!

然而,比喻中还有阴暗的一面。因为我们不知道大儿子如何看待这场盛宴——他对这一切到底有什么看法呢?因为他留在外面的黑暗里,把自己留在内心苦毒刚硬的黑暗之中。

父亲听见大儿子在外面,就出去找他。他不是出去责备他,不是出去传唤他,也不是去挑战他,而是去恳求他。父亲出去是要安慰儿子,恳请儿子;是要到儿子身边,恳请他同去庆祝。

如果父亲想要奴仆,他就不必出去,因为他对儿子有权柄,可以训斥他、责打他,然后继续庆祝。但他没有那样做,他要的是儿子,而不是无缘无故反叛的人。当父亲邀请他分享恩典得胜的喜乐时,他说了什么?当父亲要儿子反省自己的刻薄无情、目中无人,放下他的傲慢无礼和自高自大时,儿子怎么说?“你倒为他宰了肥牛犊!”这与父亲所说的正好相反,或者,与少年人告诉他的正好相反,更与宴席的目的相反。父亲的盛宴,乃是要庆祝他自己的恩典。

但是大儿子满心嫉妒、骄傲、苦毒、嘲讽、怒气、怨恨、憎恨、吝啬、自私。他认为自己所作的一切是为了保护名誉,为了自己和父亲的名誉。如此亲近的人却如此的遥远。父亲以慈爱回答大儿子,没有计较他故意不尊称父亲,也没理会他的苦毒:“你的这个儿子……。”父亲不计较大儿子的忌妒和恼怒,以恩典来到他身边,用温柔和慈爱跟他说话,也没有用什么陈词滥调,而是饱含慈爱地对他说,“儿啊……。”就像对小儿子一样,他对大儿子伸出双手,他曾拥抱亲吻小儿子,但是大儿子却不要这些。所以父亲用这样说话的方式来拥抱他、爱他:“儿啊……。”这些话发自一颗受伤的心,一颗痛苦的心。父亲渴望拥有两个儿子,渴望两个孩子都在家,所以,他用永不倦怠的爱,恳请他的儿子。但大儿子却以苦毒的指责侮辱他:“你爱他甚过爱我”。而父亲提醒大儿子,罪人失而复得,孩子死而复生,是理当欢喜快乐的。

不仅如此,针对大儿子满含苦毒地抱怨自己是奴仆,父亲简单地说,“你是继承人,我这一切都是你的!你一直与我同在,你还想要什么呢?”这样,父亲就排除了对小儿子偏心的嫌疑。父亲带着对儿子们毫不保留的、无限量的爱来了,没有主人会带着爱出来,用慈爱的话恳求一个奴仆。然而大儿子抱怨他是奴仆,抱怨他没有得遗产,不能随心所欲。在这点上,他跟他的弟弟一样。也想得父亲的产业,好跟朋友一起挥霍。“你并没有给我一只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快乐。”他所渴望的,跟他弟弟一样,不知道何为恩典、何为爱、也不知道何为喜乐。

尽管大儿子把他父亲看作他努力做工的主人,尽管他不称他为“父亲”,尽管他对父亲说“你这个儿子”,他的父亲还是温柔地对他说,“儿啊”,你的“兄弟”。父亲不会任凭这个家被毁在苦毒里,无论如何,他要一起寻得小儿子和大儿子。

结论

在这个比喻中,主耶稣让我们知道有两种人。一种是没有律法的不法之人,另一种是有律法的不法之人。两种人都是悖逆之子,而他们都使父亲心碎。两个都遥不可及:一个去了远方,另一个身在父家,心灵却是疏远的。两个又都近在咫尺:一个在街上,一个在院子里。父亲对两位都彰显了超乎意料的恩典和慈爱。两个人都把自己看成奴仆,而父亲要的是儿子。此外,他没有把他们当奴仆,而把他们当成儿子。他降卑自己去寻找失丧的,在等候中观望、寻找那些远方的人,把他们带回来,用奇异的恩典,使他们死而复生。他向远近的人宣告和平,邀请他的孩子来分享喜乐,认识基督的恩惠。 大儿子听见了这个声音吗?他被寻回了吗?他复活了吗?我们不得而知。

你听见了父亲恳请你的声音吗?你在基督的身上,看到了父亲的等候吗?你听到福音的宣讲时,知道神的恩典临到你了吗?你看到他正用爱在寻找你吗?当一个罪人失而复得时,你听见他邀请你一同欢喜庆贺吗?

一个儿子得救脱离死亡,得以脱离仆人的身份,而另一个儿子却坚持要作奴隶,当雇工。 然而父亲却欢迎儿子们都回家。你愿意他把你当作雇工,以打工为生?还是愿意作儿子,出现在他的筵席上呢?

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