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华人基督徒网络团契
证道类型 经文证道
圣经书卷 申命记 路加福音
证道经文 路加福音15:25-30

我主耶稣基督的众弟兄姐妹:

浪子的比喻有两部分,是讲一位父亲的两个儿子。在上半部分,我们得知小儿子索要了他的那份遗产,得知他如何丢下父亲和哥哥,离家出走,我们也得知他放纵的生活、他的懊悔和回转,还有他的父亲是如何迎接他回来的。现在我们来看故事的另外一部分,即另一个儿子,他的情况怎么样呢?

我今天证道的题目是:大儿子也拒绝父爱

  1. 他拒绝进去
  2. 他没有喜乐
  3. 他也失丧了吗
  4. 真正的长子

1. 他拒绝进去

大儿子……令人震惊的是,主耶稣用“长老—presbyter”这个词描述大儿子。(这个词岂不是指以色列的领袖吗?他们反对主耶稣接待罪人、同他们一起吃饭)。自从分家产之后,大儿子就没有被提到过,然后,我们读到他正在田里,他正在外面勤奋地工作。我们不要认为他们家是位于农场里面,周围都是庄稼地。相反,这个家在村里,而庄稼地可能离得很远。大儿子好象一直在工作,负责远处的一块地。一天结束后,他就回家了。他走的路,就是那天他弟弟刚刚走过的路。但是他的父亲没有在那里等候他,因为他天天都回家。他每天出去工作,歇工后就回家。快到家时,他听到了什么?他听到宴会的喧闹。他听到了歌舞的声音——管乐齐鸣,鼓板伴奏,歌声四溢。毫无疑问,这是在庆祝什么。在离家不远处,他肯定听见了宴会那欢闹、喜庆之声。他一定觉得惊异,“什么事啊?我怎么不知道?怎么没人通知我?为什么连我都没被邀请?”

可能我们也会这么问:为什么他不知道?也许父亲知道,如果告诉大儿子,他就会企图阻止这场庆祝。或许,当时来不及了,大儿子已经在回家的路上了。无论如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清楚地看见了两个儿子的区别。他们尽管不同,但还是有相似之处。

父亲一决定要宰肥牛犊,就要邀请人来赴宴。这是一个盛大的宴会,或许像婚宴一样。肥牛犊是专为特殊活动而喂养的,很可能一岁左右,个头相当大,能供五十到一百多人吃。请帖发出去了,街上人来人往,空气中洋溢着节日的气氛。邻居们收到邀请,都来了。就像那个银钱失而复得的妇人邀请了她所有的邻舍一样,现在父亲邀请了全村的人。乐声、歌声四起,孩童嬉笑玩耍,父亲家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牛犊没有整只穿在烤肉叉上烤,因为那样太慢了,而是切成小块,放进面包炉里烤。人们从田里回来吃晚饭时,一定听见了这个消息,“今天晚上有筵席!想不到的乐事——那个儿子,咱们邻居那个离家出走的儿子回来了,他父亲正在大摆宴席呢。”

场面真是热闹非凡。一部分肉烤好后(那时吃肉是很难得的,只在宴席和节庆时才有),就响起阵阵乐声。村里的人都来了,唱歌、跳舞、吃喝、聊天、进进出出,这筵席会一直持续到大半夜。

大儿子呢?他听见了这喧闹,满腹狐疑,“这是怎么了?”他叫过来一个少年,这段经文说的是“仆人”,这个词译成“少年”更合适(这个人不是他家的仆人,因为他没称大儿子的父亲为“主人”,而是说“你父亲”。)

他叫来街上的一名少年。孩子们本没有受邀请,但因为这欢闹的喧哗,这阵阵的乐声,孩子们都凑过来了,他们可不想错过这个兴奋的时刻。很可能在宴会外面的街上就有一群孩子在玩耍。

他叫了其中的一个少年,问他是怎么回事。他不是只问一个问题,而是不停地问,接二连三地。这段经文暗示着一连串的问题,他想在回家之前,弄个究竟。小伙子回答说,“你兄弟回来了,你弟弟无病无灾地回来了,你父亲正举办宴会呢。”

他弟弟回来了,但他是衣锦还乡,还是穷困潦倒?是安然无恙,还是疾病缠身?从少年的口中,他知道了弟弟鲁莽冒险的悲惨结局——他失去了一切,三分之一的财产荡然无存!他拒绝回家赴宴,更反感弟弟回家。他对少年报告弟弟“无病无灾”回家的信息毫不在乎,更不在乎那儿正在庆贺。不过确切地说,他是在乎的,他对这场宴会鄙夷不屑,深恶痛绝。

然而,按当地的习俗,他必须到场,因为长子有责任。他应该是“领班”(maitre de),应该在门口欢迎客人,这是长子的任务。他在父家有一个尊贵的地位。他是大哥,实际上必须到场,给父亲增光,他必须跟父亲一起招待客人。

但是他不肯回家。他知道自己必须招呼客人,确保所有的客人都吃好。他也必须这么做,特别是对各位贵宾——村里的长老、拉比、文士。但是除此以外,他还应当招待他的弟弟,因为他是今天最尊贵的。但是,他拒绝这么做。他听说弟弟回来的消息,并且得知父亲为了迎接他而大摆筵席,就拒绝进去。他不想招待弟弟,也不想给父亲增光。

2. 他没有喜乐

大儿子生气了,毫无喜乐。家里留下来的一切在法律上都是属于他的,他拥有全部的继承权。遗嘱已经立下,遗产没有小儿子的份,全都是大儿子的。但父亲仍有权柄,大儿子虽有财产,但是还没有处置权。刚宰的牛犊也是他的,也许他觉得,父亲无权未经商榷就这么做。“宰的又不是他的牛。”

此外,怎么可以这样呢?父亲怎么能不惩罚弟弟,就恢复他的地位呢?在村子里要保持名誉,是不能这么做的!“这个家已经丢够脸了!现在我们居然还要庆祝?!简直荒谬至极。我绝不一起庆祝,绝不进去,也绝不入席。”我们在主耶稣的另一个比喻中听到过相应的故事:王邀请客人参加他的筵席,客人却不来,所以王转身离开那些原本受邀的人,而将那些贫穷、饥饿、失丧的带进他的筵席。

这个儿子也拒绝赴宴,他的做法羞辱了父亲和宾客,特别是他当众这样做。想想旧约以斯帖的故事,亚哈随鲁王召见王后瓦实提,但王后拒绝赴宴。她的拒绝羞辱了自己作国王的丈夫。此外,她的拒绝被所有的男人视为威胁,所以她立刻被废黜了。我们以为这位父亲也会对他的大儿子动怒。

儿子说他拒绝回家,这话已经传遍了全家上下,父亲也听到了:“你的大儿子在外边不肯进来”。其他宾客以为父亲会发怒。“我的儿子不进来?为什么?他当然得进来!”我们可以想象大儿子站在漆黑的外面,却不想进父亲的家,而那里正洋溢着小儿子归来的喜乐。

法利赛人控告耶稣:“这个人接待罪人,又同他们吃饭。”这个比喻就是主耶稣对他们的回答。这个回答震惊了这些宗教人士,他们会进来与主同坐吗?面对神爱罪人的事实,他们将作何反应呢?这对他们是一个真正的挑战,对那些满腹怨言,一肚子不满的人也是一个挑战。我们知道大儿子的苦毒、怨恨和郁郁寡欢,这里没有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这也不是像童话故事一样:“……他们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不是的,这是一个比喻,是一把切入我们灵魂深处的利刃,使我们直接面对神的爱。我们不仅跟小儿子——那个浪子的回头有关,也跟这个充满苦毒、怨恨的大儿子有关。

因为当他受到邀请时,却发泄出对父亲的怨气和苦毒。我们越仔细看这个长子,就越能看见自己。当父亲劝他,邀请他回家时,他是怎么说的?“我服侍你这多年,从来没有违背过你的命,你并没有给我一只山羊羔(比一只肥牛犊小得多),叫我和朋友一同快乐。但你这个儿子和娼妓吞尽了你的产业,他一来了,你倒为他宰了肥牛犊。”

注意他说的话……以及他的言外之意。他的弟弟反复练习这句话:“父亲……父亲,我得罪了你,父亲。”但是大儿子没有这样的礼貌,他不是跟“父亲”说话,而是怒气冲冲、盛气凌人地质问他认为不公正的主人。“我一直服侍你。”这就是他为父亲工作的态度。他是当牛做马,没有感恩,没有喜乐,没有爱,只是做奴隶。“我从来没有不听话,从来没有违背过你的命。”

小儿子想当雇工、作奴仆,想通过做工而努力地谋生,而这个大儿子在父亲的家中却也有同样的想法。服侍只不过是做牛做马、赚取福分而已。

“还有你宰的那只牛犊,你从没有给我一只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快乐。”这里,大儿子也给自己定了罪。他认为肥牛犊说明了弟弟的价值,却看不到那是父爱的表达,便指责父亲偏心:“看得出来,你爱这个没用的家伙,胜过爱我。”他的态度是:“我一直服侍你,我的那份在哪里?”令人震惊,是不是?他从未违背过父亲的命令,但现在却以拒绝进家门来羞辱父亲,即便父亲劝他,他也不听。

这就是反对主耶稣的法利赛人和文士的态度。他们以为大儿子属于那九十九个不用悔改的义人(路15:7)。表面上,他从未违背过父亲的命令,但是他的态度和行为却违背了爱的诫命。

他在许多方面都像他的弟弟,但是又非常不一样。相似和区别在于:小儿子是离开家,疏远和背叛了家庭;大儿子虽住在家里,心却是疏远和反叛的。小儿子的疏远和反叛,表现在他随从情欲、离家出走;而大儿子的疏远和反叛表现在他的忿怒和拒绝回家。

这个大儿子所言给自己定了罪。他简短的表白宣告了他不属于这个家,也表示了对父家的厌恶。他并不比带着财产远走高飞的小儿子好。区别只在于,小儿子的反叛是公开的,而大儿子内心的反叛是隐藏、刚硬、虚伪的。他住在父亲家,却一直恨他的父亲;他否认与弟弟的关系,从而也就否认了与父亲的关系。他不但不叫“父亲”,还称他的浪子弟弟为“你这个儿子”。他不说“我弟弟”,反倒说“你的这个儿子”。他不说“我父”,这样他就把自己跟家庭和家族分开了。他使“放逐”的审判临到了自己头上。

他的社交圈子也让我们看到,他的朋友不包括他的弟弟或父亲,甚至也不包括家里的客人。大儿子享受的是跟他的朋友一起享乐。跟朋友的一顿美餐、一个晚会,都令他乐此不疲。但是失丧的弟弟回来对他并无喜乐可言,跟父亲一起庆祝也没什么喜乐可言,他只想跟自己的朋友在一起。

给他一只羊羔,让他离开家,他就会快乐。对于父亲来说,肥牛犊是他喜乐的象征,一种已有的喜乐。大儿子想用一些美食来制造喜乐,一种不同的喜乐。这让我们看到,即使这个儿子身在家中,但他离父家和父亲的心是多么遥远。他认为喜乐在于娱乐,不明白喜乐在于跟父亲有亲密的关系,也不明白快乐在于跟弟弟有兄弟之亲。他认为拥有物质才会快乐,然而,物质中既没有喜乐,也没有幸福或快乐可以满足肉体的情感。他用短暂的娱乐换取真正的喜乐,结果除了苦毒一无所得,不知何为幸福。

他指责家主的小儿子(他自己不算在内),也指责小儿子不爱主人。“他花尽了你的钱财,浪费了你给他的一切,他是悖逆之子。”他是该死的人,这是我们从申命记21章知道的。大儿子想做个比较,他把自己摆在守诫命的位置上。他看着父亲说,“我遵守了你所有的吩咐”。他还引用申命记26:14,其中规定以色列人献上他们初熟土产的十分之一,以此宣告他们的信心。他们要说,“我都照你的吩咐行了。”然后他们要祷告,“求你从天上、你的圣所垂看,赐福给你的百姓以色列……。”但是,大儿子的盼望是扭曲的。他不是出于爱而顺服,却期待祝福——这不配得的恩典。他勉强地听从,盼望最终能换取一切,盼望他的父亲会因他的努力和忠心顺服而给他工价。当他发现不是这么回事时,他就拿自己跟兄弟相比。

“他是悖逆之人,赶他出去。打发他走,最好把他带到城门口受审,然后处死。”大儿子与父亲和弟弟的关系是扭曲的。他看着这一切,认为他们兄弟俩是截然不同的。大儿子再也没有弟弟,也没有父亲了。他用高傲和蔑视的态度,轻看他的弟弟。他对他的父亲——仆人的主人,是带着惧怕地尊敬,心里却是苦毒。他唯一的优点是听话,就像他给自己下的评语:“我从来没有违背”。

主耶稣说的是一些法利赛人,他们把欺压寡妇所得的薄荷、茴香、香草献上十分之一,却忘了爱弟兄、施怜悯这最大的律法。这个长子也是如此。

3. 他也失丧了吗

这个大儿子也失丧了吗?许多人住在家里,许多人没有远走他乡,许多人没有与世界同流合污,许多人也没有轻看自己的属灵福分,但是这些人虽然身在家中,其生活却表现出审判和诅咒的特征:愤怒、怨恨、苦毒、嫉妒,这些东西非常毒害人心。许多人结不出圣灵的果子,而是继续过着受肉体支配的罪恶生活。

我们很容易认为,失丧的人是那些犯了显而易见之罪的人,他们的罪表现于离开教会。小儿子就犯了这样的罪,所有的人都很容易地看到并判断出他的罪,他的失丧是明显的。他滥用钱财、虚度光阴、弃父离家。他的错误,不但他的朋友和家庭知道,他自己也知道。他想挣脱束缚、摆脱道德、抵挡良心的控告;他反抗父亲,被贪婪和欲望制服了。现在,他看到这一切所带来的不幸,就幡然醒悟,去投奔他的父亲。他的人生是典型的失败,然而其解决的方法却是直截了当的,就是靠着满有恩典的父亲。

可是,这个大儿子的情况却更令人忧心。他把一切都做得很好:他顺服、尽责、守法、忠心、勤奋、可敬。他真是一个模范儿子,在这方面无可指摘。但是面对兄弟回家所带来的欢乐,他却感到震惊,一股黑暗的力量突然从他那隐藏而刚硬的心中爆发出来。他突然不再是一个顺服忠心的儿子,而是一个充满怨恨、骄傲、冷酷、自私、苦毒的儿子。这个儿子过着服事父亲的生活,不是因为爱,而是因为义务。

他在自己的家中成了陌生人,不再与父亲有关系。他内心黑暗的力量慢慢弥散开来,侵入了所有的关系。他努力做到完美、人缘好、道德高尚,但是从这里生出了多少罪?这比欲望驱使的放荡生活好吗?信徒中有怨恨,圣徒中有论断、定罪、偏见,那些非常小心不犯罪的人中间充满了对别人的恼恨。

他是否失丧了呢?的确如此,他也失丧了,需要被寻回。他也是远在天边,却以为自己从未离开过父家。他认为凭自己的努力就行,以为可以凭着顺服,就能赚得父亲的爱。“只要告诉我该做什么,我都会去做,这样也可以继承遗产吧。”

很多基督徒都是这样生活。他们认为,只要服从规条,就能挣得他们的奖赏。是的,他们知道救恩不是凭着权利得到的,知道耶稣已经确保他们的救恩,知道基督的死偿还了罪债、除去了咒诅、重建了他们的生命。尽管如此,不知何故,人还是觉得必须赚得自己在圣约中蒙福的地位。但事实并非如此,这地位不是赚来的,而是神的恩赐,藉着圣灵的工作临到我们的。父亲一切美善的恩赐,都是藉着圣灵,从他丰富的恩典中倾倒出来的。因他已经藉着这位真正的长兄,彰显了他的爱。 由此我们得出结论,也就是第四点。

4. 真正的长子

讲这个比喻的主耶稣,就是以真正长兄的身份,顺服地生活、行事的。使徒保罗在罗马书8:29说,“……他预先所知道的人,就预先定下效法他儿子的模样,使他儿子在许多弟兄中作长子。” 他是遵行了一切诫命的那位;他是唯一能做得完美无瑕的那位;他是欢迎罪人、迷失的羊、你和我赴宴的那位;他是站在门口接待我们进去的那位;他是在桌边服事的那位;他是为门徒洗脚的那位;他是奉父的名,确保每个人在他的桌边有位子的那位;他是邀请所有的人赴喜筵,庆祝罪人悔改的那位;他是接待罪人、同他们吃饭的那位。

在这个比喻中,甚至连父亲对儿子说的话也反映出天父与永恒之子间的关系。“儿啊!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主耶稣肯定了这点:属父的荣耀,也属于他。父所做的一切,子也做。父与子之间没有间隔:“我与父原为一体”。没有分工的不同,没有嫉妒,没有争竞。“子凭着自己不能做什么,惟有看见父所做的,子才能做。”主耶稣教导我们,在父和头生的儿子,这位永生的儿子,许多弟兄的长子之间有完全的合一。他说,“你们当信我,我在父里面,父在我里面。”

主耶稣是真正的长子。他才是长兄,他所做的是比喻中长兄本当做的事。藉着他,父亲向所有充满怨恨的儿女彰显了自己的爱。他让我们看到归家的路——他就是道路。他是父的爱子,是父最喜悦的。

那么,比喻中的长子呢?他怎么样?他有没有去赴宴呢?这是一个未解之谜,因为这个问题是针对我们的,我们也应该在其中看到自己。镜子挂在那里是让我们看见自己。我们不但有可能像浪子一样,离家出走、过放纵情欲的生活;也可能像大儿子一样,严守诫命,在父的家中却没有爱和喜乐。我们可能会拒绝赴宴,因为我们看见有罪人坐在那里。有时有人会说,他们不能来到圣餐桌前,因为看见一个罪人坐在那里——好象他们自己不是罪人。他们不是罪人,他们遵守了一切的诫命,“但是那个人,你那个儿子,是罪人” 。

那么,大儿子到底有没有进去赴宴?这个问题悬而未决、疑窦丛生,是个未解之谜。他进去了吗?我们不知道。法利赛人和文士把神的国看作是一场盛宴,在那里不欢迎任何罪人。但是,他们应当在这个比喻中看到,这场盛宴是在庆祝那不配得的祝福,庆祝纯粹的恩典。他们会进去吗?我们不得而知。

你会进去吗?我们会进去吗?或者我们会怨恨、发怒,做个律法主义者?真正的长兄,主耶稣基督站在门口欢迎你,他要在他的桌边服侍你,你的父亲邀请你进去,你会进去赴宴吗?

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