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孩在成长时期,他们会很快遇到镜子。妈妈在台子上给孩子换尿布,然后抱着孩子站在镜子前面。一开始,孩子认不出他自己。他只是对镜子里的人感到好奇。他看见两个人:一个好像妈妈,另一个小小的陌生人,笑着、摆着手、咿呀学语。突然间,表情变了。这个蹒跚学步的孩子忽然明白了。他看到的 — 不是陌生人 — 而是他自己。他看到这个陌生的家伙,动作跟他相似。在他的小脑袋里,他说,“那就是我!”
比喻也是这样, 让我们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我认为尤其是这个比喻。我们常常把它当成一个有趣的故事来听。一个坏儿子的故事,跟我们没有多大关系。这个儿子是一个非常不负责任的家伙。当然,他挺像我们多年来认识的许多人。或许上一次,你想到某人,就跟那个小儿子一样,离家出走,不要家庭、不要耶稣基督的福音,去追寻他的名望和财富。我们甚至为这个小儿子感到惋惜,但我们看不起他,他是自食其果。尽管如此,结局似乎还不错,这令我们满意,因为我们喜欢快乐的结局。当我们听到这个故事,可能觉得有点熟悉。然后听着听着,突然恍然大悟,惊诧地说,“这是我。正是我。那个不负责任的儿子,就是我。”
主耶稣的这个比喻不是为了娱乐人,而是要教导我们。不是教导我们关于别人,不是教导父母关于他们任性的孩子,而是切入我们生命的核心,扎入我们每个人的心。要教导我们与天父的关系。教导我们关于耶稣,他来寻找失丧的人,来拯救罪人。当我们仔细察看耶稣的比喻,我们突然看到自己。这位父亲就是等待我们的天父。是耶稣基督自己亲自来迎接我们。与我一起静静地站在镜子前面,仔细看这面镜子,就是神的话。我邀请你与我一起,仔细看看主耶稣基督摆在我们面前的镜子,看看你自己。
我今天要宣讲的神的话语,就是围绕主的这个比喻来讲。
主题:失去一切的儿子,回来了
- 他失去了自己
- 他失去了儿子的身份
- 回家
1. 他失去了自己
这个年轻人疯狂地挥霍他的资财。他活得就跟孤独的人一样……他们都是从哪里来的?他挥霍无度。他浪费了从父亲那里得到的资财。他滥用、浪费了父亲给他的钱。就在那里,在那个遥远的地方,他挥霍一切。他走得太远了,因为如果还有任何事物会令他想起儿时的家,都将限制他的风格。当这个儿子离开家时,他不仅是离开父亲,他更是拒绝了父亲。这在某种意义上是亚当的悖逆:他拒绝了爱他的神;他是在神的爱中被造的,他是被他的爱支撑的。这是亚当的悖逆,以致他被逐出伊甸园。这是世人的悖逆,我们的悖逆,远离生命树。
这个年轻人带着骄傲和金钱,下决心要过他想要的生活,就这样离开了。远离父亲、远离家庭和社会。但如今他已经失去了一切。骄傲、财富、社会和家庭,都没了。当他有钱,过着挥金如土的生活时,我们可以想象他是跟他的新朋友在一起,他们享受他的钱财。但是现在,他周围没有人在乎他,哪怕一点点。他们只在他有钱时注意到他,这个陌生人。然而现在,他再也无钱可花,无礼物可送,在他的住处再没有派对可开时,他对他们来说好像不存在一样。在这个遥远的地方,他是一位外国人、一个陌生人、一名流浪汉、一个没有根的人。真正的孤寂涌上来了。当我们意识到一切物质对我们而言,失去了意义时,真正的孤寂感就会临到。贫穷,如同武装的强盗一般,临到他。然后,祸不单行,那地方发生了严重的饥荒。没有雨水,食物奇缺,经济消弱到停止,找不到工作。在这个遥远的地方,他是一个孤独的犹太人,背井离乡,没钱,没朋友。在大饥荒中,他极度脆弱。他开始生活困难,所以他要找工作。
他找到一个外邦人,为他打工。这个年轻的犹太贵族,现今隶属于一个外邦人的家。这与这章圣经的第1节相关,那里说到了税吏。税吏是给罗马人打工赚钱的,他们是犹太社会的合作者,是卖国贼,是犹太社会的本尼迪克特•阿诺德(Benedict Arnold—美国革命初期著名的叛国保皇派)。他们是叛徒!是不洁净、卑鄙的罪人。就是这些人,冒犯法利赛人和文士。就是这些人,当耶稣与他们一起吃饭时,抢夺了领袖眼中主的信实。比喻中的这个年轻人,给外邦人打工,就如同税吏一样。首先,他在外邦人中失去了家族的遗产,这本身对犹太人的习俗而言,是一个侮辱,也是一个不可容忍的罪,但是,现在他给外邦人做雇工。他正在一步步地丧失他自己,失去他的身份。他不再知道他是谁。
这难道不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通病吗?我们活在一种这样的文化中,就是不认识自己、不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活在这种文化里的新一代不知道耶稣基督、不认识神、不知道十字架。想想这新一代所创作的艺术,和我们所听的音乐。
当创作设计不再是艺术过程的一部分时,创作力难道不是被浪费了吗?当形式的神秘、平衡与和谐被丢弃时,难道不是因为艺术家不再知道天父 ,这位造物主 — 以致他的思想,他的耳朵和眼睛忽略造物主的主题和建议吗?于是艺术仅仅是表达模糊的梦想、微弱的希望、世人的冥想而已,他注视着世界,认为“我必须说点什么;但是说什么好呢?” 我们今天的文化是年轻人迷失了自我的文化,因为他失去了与天父的连接。
我们今天的文化,已经在许多方面渗透到教会,这种文化是基于一个无家可归的人的梦想,他沉重地走在空荡无尽的时间街道上,因为父家窗户里的光再也照不到他的身上。他已经完全迷失了。不但艺术和音乐,而且科学、商业和农业,也都迷失了。我们也有迷失在远方的危险,与父亲分离,挥霍我们继承的财产。我们作为归正的子民,可能会挥霍所得的遗产,在远方 — 远离父家的地方 — 浪费掉。
我们太忙、太忙、太忙了,我们如此忙,或许就是因为我们害怕安静。我们需要打开广播、看电视、看录像。我们需要消遣、运动、娱乐、工作。但是很少有时间与天父交流。我们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消遣和娱乐时代。500个频道的世界,卫星天线把远方的空虚带进我们的家。因为我们远离家,我们害怕孤独,所以我们用忙碌来填满生活。
比喻中的年轻人,他受制于自己强烈的欲望。因为他为了满足欲望,而依赖酒、毒品、和色情来度日,以致他再也没有自由。现在他又得了思乡病,所以他必须找快乐,好能摆脱这样的情绪。他以为离家能带来自由。他以为离开父家会得到解放。但是他只找到了捆绑。他以为离开父亲,能得到财富,带来的却是贫穷。贫穷!这个年轻人 — 他的朋友还以为:多么自由啊!多么棒的自由啊!这么不受父亲约束!他是超人!这个人想怎么活就怎么活!但是这个年轻人知道。他知道他的束缚、他的锁链、那个阴暗的国家、他的镣铐。世人只看到外面:如此美好精致!但是里面却是一个糟糕透顶的生命。这个年轻人听到那使他迷失,捆绑他生命锁链的喀哒声,除了他,没有人听见。除了他,没有人知道— 然而他的父亲看到了,他一直关注他,看到他一步一步地走进自己的枷锁里。
所以他的情况越来越糟。他给外邦人当雇工。这个年轻人,从未依靠过任何人,只顺服过自己的父亲,但现在却变成一个雇工。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不但失去了自己,也失去了儿子的尊贵身份。
2. 他失去了儿子身份
希腊文的经文说,他使自己隶属于那个国家的一个子民。他使自己依附于某个贵族、某个富有的地主。多么讽刺啊!他曾经是一个富有地主的儿子,他的父亲有仆人、雇工和短工。而他曾经是父亲的继承人。他曾经是儿子,而现在却隶属于别人的家。他曾经是自由人,而现在却受制。他曾有儿子的身份,如今却成了奴隶、仆人。他成了雇工,必须在田里劳动,不是在父亲手下做,而是给别人打工。他是一个陌生土地上的寄居者。
他伏在主人之下,这位主人对他没有兴趣,因为他几乎不存在。他给了这个年轻人最低贱的差事 — 放猪倌 [现在对养猪的人并没有歧视,但当时的时代不同]。甚至当时在外邦人中,这也是一个低贱的差事。例如在埃及,只有猪倌不准进入任何神庙。如果牧羊人被认为是当地最低的差事之一,那么猪倌就是最低的:没有比照顾诸更差劲的了。即使是在外邦人的社会阶层中,这也是最底层。这个地主好像是礼貌地拒绝这个陌生人。“是的,我有工作:你可以照顾我的猪。”他给他这份工作,是希望这个年轻人会骄傲的离开,去别的地方。就像一个老板,想辞掉一名雇员,却不想用解雇的方式。于是把他调到伊努维克(INUVIK),调到图克图雅克图克(Tuktoyuktuk)。“他会在去那里之前辞职。所以我要给他最脏的工作,说不定他就会离开”。这个远方的居民—他从口音和服装知道这名陌生人是犹太人。“他肯定会拒绝,他不会跟猪打交道。”在犹太人眼里,猪是不洁净的。
但是这名年轻的犹太人,接受了这份工作。他这么做失去了自己的身份。他给外邦人打工:他要在安息日做工。他照顾猪。与父家的一切连接都被割断了。他离弃了一切。他不再是儿子。因此为了糊口,他要做这份工。但他还是饿。他的生活还不如他照顾的畜牲。他真想吃喂猪的饲料,但是没有人给他。猪、这群肥猪得到了没人要吃的食物。当时正闹饥荒,猪吃的不是锅里刮下来的碎渣,而是苎麻壳 — 一种枯涩植物的豆荚,一种苦味的长豆角树的荚,若不是可怕的艰难,没有人会吃这种豆荚。因为饥荒,人吃长豆角灌木的苦涩籽粒,豆荚喂猪。但是这名迷失孤独的年轻人没有食物,甚至连豆荚也没有。
他可能报怨,也可能向人要吃的,但是没人听、没人理会。他不过是个陌生人。然而饥肠辘辘的他,饿得要死、又孤独。于是他意识到自由的结局。他意识到没有父亲意味着什么。他现在意识到没有儿子名分意味着什么。他发现自由的结局是孤独。所以他醒悟了。
他知道真相。他知道有一位父亲,知道他的父亲爱他。他也看到了他的捆绑。作为一名外邦人的仆人、一名迷失在异乡的流浪者,如此饥饿。所以他决心回家。他醒悟过来,就说:“我父亲有多少的雇工,口粮有馀,我倒在这里饿死吗?我要起来,到我父亲那里去…。”这个想法并没有释放他。好像他的心被孤独紧紧地抓住。回父家的想法在召唤他。对父家的记忆在召唤他。他认识他的父亲,他是良善,有恩慈的。他骄傲的心已经破碎了。他的心深深的懊悔。夺眶而出的眼泪让他得着释放。他已经太久没有提到父亲的名了。但是现在,父亲的名又到他的嘴边。他决定求告父亲。“我要起来,到我父亲那里去,向他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把我当作一个雇工吧!’”
父亲的雇工都是口粮有余的。他知道他父亲的恩典和良善。他知道他父亲的工人不会挨饿。他知道他父亲的雇工都受到很好的待遇,即使遇到大饥荒。“他们当中肯定会有位置给我。我在这里挨饿,要死在外邦人当中,而不是在我父亲的家里吃饭。”
在我们继续看下去之前,我们需要反思这个年轻人的认罪和他的打算。我们要思想在父亲家里会有什么人。首先是子女,大儿子现在是唯一的继承人。然后是仆人,生在这个家中的,或长期在这家服侍的,他们同吃同住。他们分享这位父亲的喜乐和哀伤。然后是雇来的工人,他们替这家工作,却不属于这里。最后是雇来的短工,按天付钱。这些雇工不属于这家。他们是雇来的,并不是这个大家庭里的一部分。
这位年轻人想要的位置:就是做一名雇工。他知道自己没有权利分享财产,只是盼望能得到父亲的恩典。他想自己或许能被当作一个“沾边的”人,而被接受,沾点边就行。因为即使是不认识的人,父亲也是慷慨地给予。
这小儿子知道他是多么的不配。他已经失去了儿子的地位。所以,他打算来找父亲,请求一个雇工的身份。“把我当作…”。他知道他必须来见父亲,这样叫他:父亲。他要请求父亲把他当作一名雇工。他要在父亲、哥哥、仆人、挣薪水的工人,甚至雇工面前 — 谦卑自己。我们看他那时的渴望不仅是食物,还有父家的抚慰。甚至对地位最低的人,父亲的恩惠也是慷慨涌流。他渴望父家的关系。他想要,并渴望重新属于那里。但是他已经挥霍了他的财产。他现在不配做儿子。他失去了儿子的名份,他失去了他的身份。然而他渴望回家:渴望父亲的家。
3. 回家
所以他要出发。他起身,准备回家。这不是说他是坐着的,或者跟猪躺在一起。不是指这个。这里是描写他思想上的改变。是指悔改临到了这个年轻人。他站起来,准备行动。他要穿上他自己的衣服 — 虽然已经破了,手里还拿猪倌的竿子,但是他要起身回家,要找到回去的路 。他经历了这样沉重的苦难后,深感疲惫,只想回家。他预备了认罪。他肯定多次地练习他要说的话!经文告诉我们,他说了这样的话,且是反复地说。
他认识到,他得罪了天,也得罪了父亲。当犹太人说他得罪了天时,是表达他得罪了神,而不是口头提到神的名字。这个年轻人认识到,他首先是得罪了神。是不是这么回事呢?想想诗篇51, 这里大卫承认他对拔示巴和乌利亚所犯之罪。他对耶和华说,“我向你犯罪,惟独得罪了你。”这是年轻人的认罪:“父亲,我得罪了天。我不顺服你的权柄、拒绝你盟约的家、丢弃了我的儿子名分、我得罪了你,也得罪了神。”如果只是对父亲感到内疚,这个年轻人就还没有明白他苦难的深度。但是因为他明白,他得罪了天—我们从中看到他是在真正地悔改。
这年轻人穷困潦倒、一路投奔他的父亲。他不过是一个可怜的人,寻找家。他认识到自己为了得到自由,而离开他的父亲,就象一个人因为厌烦对空气的依赖,而要所谓的自由,去屏住呼吸,是一样的荒谬。
他厌恶自己。他想象他父亲的家。他看到他已经失去,并且无权再要的东西。他看见父亲,而他却没有儿子的名分。但是现在他看到父亲的面孔,知道父亲在等他。他低头看自己空空的双手、肮脏不堪的衣服,他觉得耻辱,不敢抬眼看他的父亲;尽管如此他知道父亲在等他。
有一个钟声、一个号角的声音,超过这异乡里的一切噪杂、一切响声、一切罗钹的碰撞声。有一个声音,胜过这远方的一切喧嚣。那声音、那召唤,从未止息过。这声音响在他的心里。他的耳朵听见了,他听从了、也照办了。
浪子的悔改并不是消极的行为。这不只是厌恶自己。不仅是孤独、想家。也不只是利己,不单单是远离世界、远离这个时代的猪圈,不只是离开什么东西。这更是回转,是转身回家。每当新约谈到悔改时,总是有喜乐的声音作背景。圣经不是说,“悔改,否则地狱会烧尽你!”圣经没有说,“悔改!这是你的保险。”没有!圣经说,“天国近了!悔改!”
当这个儿子的路走到了尽头时,神就开了他的路。人的尽头,就是神的开头—就是悔改。厌恶自己,并不能得医治。哀痛本身,不是医治。世俗的厌恶和忧愁是叫人死的懊悔(林后7:10)。这种痛苦会导致虚无主义,带来无人能填满的空虚,以致绝望。
不是这样的!正好相反,在他的心里,他看见了他父亲的家。这就是他厌恶自己的原因,因为他知道父亲仍然爱他。远处的父亲深深的影响着他。不是这异乡厌恶他,而迫使他回家。而是怀念家乡,使他厌恶这异国。是圣灵在他的心里的工作。是父的呼唤、是好牧人正在呼唤他的名字。
所以浪子起身回家,他竟穿着他的破衣裳,往他的父家走,边走边练习他的认罪。他不是说:“父亲,我现在长大了。我已经受了苦,也付出了代价。我已从沉重的打击中学到了功课,我为罪付出了代价。我求你爱我,照我的本相接纳我。”当青年人离开父家时,许多人会说,这不过是他们要经历的阶段;他们需要放荡;他们会从这样的经历中学习;会因此成为更好的人;这样他们会更感谢父家的爱。但是主耶稣的比喻完全不是这个意思。
在回家的路上,这个小儿子不断地练习他的认罪。“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把我当作一个雇工吧!”然而他还不明白,还没有真正地认识他的父亲。他在艰苦漫长的归家之旅上,不断地练习认罪、重复的话好像在说:“我要投奔父亲,向他认错,希望他对我的无礼冒犯给予最轻的惩罚,希望他允许我藉着努力做工,而得以存活。”他知道他可以指望父亲的爱,但是他也惧怕他生气、怕他的怒气、他的公义。他不敢求饶恕。他来认罪,寻找一个栖身之处,或许在他的生命中还能沾上一点点的福份…,但是他要为此努力工作。
我们知道这个比喻的结局,这个儿子被家庭重新接纳。不是因为他成熟了,不是因为他在远方吸取了教训。也不是因为他的悔改,或他的真诚,不是因为他承诺努力做工,甚至也不是因为他认罪赢得的。只是因为父亲的爱,他才被重新接纳、父亲拥抱他。
这个人完全没有要求什么。这个罪人也没有任何权力去要求。因着父亲的爱,他找到了家,找回儿子的名份,找到自己。这是神在基督里的爱,是奇异恩典的奥秘,他寻找失丧的,他等候他们归家,他全然地拥抱我们。你在镜子里看见了自己吗?
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