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圣经的权威性
大多数人都曾翻阅过圣经。有些人在孩童时代就对圣经很熟了,因为他们在家、在学校、或在教会里都学过。然而,还有些人则只是在旅店的房间里或朋友的家中随手翻过而已。
我希望前面几课已经略微加深了你对圣经的认识。不过,你心里很可能还是有一大堆问题,比如:圣经的目的是什么?圣经要我做什么呢?
圣经劝我们不仅要听里面的信息,还要相信它。的确,圣经是有权威性的。神的话不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都不是无意义的,也不是叫人心生抵触情绪。反之,你应该按其本意来接受神的话。这样,圣经就会对你产生极大的影响,并带给你极大的震撼。
人无法回避圣经
神通过他权威性的话语来靠近你,就像耶稣所做的那样。路加福音里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可以说明这点(路24:13-35)。在耶稣复活的那天,有两个人从耶路撒冷去以马忤斯。在路上,他们边走边谈论耶稣定罪、死在十字架上,被埋葬,以及当天早上传来他已复活的惊人消息。这个消息令他们大为震惊。虽然他们本人跟从过耶稣,却不能完全明白耶稣为什么必须受死,甚至他们对于耶稣现在已经死里复活的消息都大为困惑,因为他们感到实在难以置信。然而,令他们吃惊的是,耶稣,那位活生生的耶稣,却来到他们中间,与他们同行,然而,他们并没有认出他来。这时耶稣加入了他们的谈话,他想藉着为他们讲解和阐释旧约,使他们相信他的复活。路加福音说,“于是从摩西和众先知起,凡经上所指着自己的话,都给他们讲解明白了”(路24:27)。
耶稣还用圣经使他的十一个使徒相信了他的复活(路24:44,45)。耶稣“开他们的心窍,使他们能明白圣经”,这乃是他的权柄!后来,耶稣升天后,众使徒也开始用圣经的话来传道。他们要做的,就是通过引用旧约——“主如此说”,“如经上所记”向人们宣讲这权威性的话语。我们要特别注意使徒行传所启示的真理。在五旬节,彼得在耶路撒冷对众百姓讲道。通过引用先知约珥的预言和诗篇,圣灵藉彼得使3000人归主(徒2:14-36, 41)。 保罗在帖撒罗尼迦的会堂里,也引用圣经向他的听众解释和证明耶稣必须受死、并要从死里复活(徒17:1,4)。他向他们指明了那些已经预言耶稣的受苦、受死和复活的旧约经卷。结果,“他们中间有些人听了劝”(徒17:4)。保罗在大都市罗马也以同样的方式布道。“保罗从早到晚……引用摩西的律法和先知的书,以耶稣的事劝勉他们。”(徒28:23)
神的话语在今天仍然令人信服,许多人都信从了它,因为除此以外,别无他法!
圣经上的话会触动人心
圣经也宣告了其本身的伟大。经上的话不只是发出一些声音,或传递一些不置可否的信息;相反,神的话是一种大能,是一种战无不胜的真理,正如保罗在罗马书1:16所强调的:“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
所以,你不应轻看圣经,因为它的权威性是不可估量又不可限量的。任何怀着敬畏之心看待圣经的人,都不会亵渎它或轻慢它。 “神的道是活泼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两刃的剑更快,甚至魂与灵,骨节与骨髓,都能刺入、剖开,连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来4:12)。因此,神的话语能深深地触动你:它不但能使你信服,而且还能慑服你、赢得你。但是另一方面,如果你抵挡它、轻看它,同样的话语也会成为你的诅咒和审判。
你一旦信服了,就会发现自己越来越离不开圣经,这是一个奇妙的事实。你对圣经真正价值的认识会逐渐增长,从而能更正确的看待圣经里的深刻真理,并不断地发现圣经的有效性和真实性。神所说的一切都会成就,圣经里有许多这样的实例。其中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就是,耶和华应许以色列人经历了在埃及受逼迫的一段日子后,将要承受迦南地为业。结果神就成就了他的应许! 神还应许亚伯拉罕说,他的后裔要“像天上的星那样多”。虽然这在当时看起来似乎非常不现实,但神却成就了这个应许。亚伯拉罕在年纪老迈时,神应许给他一个儿子,神再一次成就了他的话,使一个民族从以撒而出。
是的,神的话语就像雨水,正如圣经中所说的:“雨雪从天而降,并不返回,却滋润地土……我口所出的话也必如此,决不徒然返回,却要成就我所喜悦的,在我发他去成就的事上必然亨通”(赛55:10,11)。圣经的最后一卷书记载了神在约翰的异象中亲自重申这一点:“.……这些话是可信的,是真实的”(启21:5)。
神既然如此说,我们今天就当相信这圣经的真理,并承认:“耶和华啊,你的话安定在天,直到永远”(诗119:89)。总而言之,有些人听信神的话,而有些人却纯粹拒绝,以至于继续活在黑暗中。
二、审判和拯救 (创世记6-9章)
人犯罪堕落之后,人类的合一就结束了,两种人开始生活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里:一种人敬拜神,另一种人以自己为中心;一边是赛特“单调乏味、死气沉沉”的世界,另一头是拉麦“多姿多彩、充满刺激”的世界。
选择的必要性
乍一看,围绕拉麦帐篷的生活好像是激动人心的,远比赛特平凡的生活更令人兴奋。当然,拉麦和赛特都唱歌跳舞,都有欢声笑语,但拉麦世界的一切看上去似乎更具吸引力。在他的世界里,人就是万众瞩目的焦点;而在赛特的世界里,却是神掌控着每个人的命运。
然而,不论表面看起来如何,还是赛特和他的后代更好。因为他们与神和睦同居,有永生的盼望,所以不必害怕因自己的罪而遭到惩罚。能与创造主和好的确是一种极大的特权。当父母告诉儿女,神会把他们从罪中释放出来,并且使他们脱离诸如疾病、孤独、战争和苦难等罪的后果时,是多么美妙、多么安慰人心啊。于是,拉麦那个刺激、诱人的世界就立刻变得虚空、毫无意义了,因为他们的人生毫无目标,仅仅是活在当下而已。
尽管如此,赛特的后代还是对拉麦的世界感到好奇,他们想了解拉麦无神论的世界中的文化,因为那种刺激兴奋的生活吸引着他们。于是,他们就开始渐渐地与拉麦那一族的人相混杂,甚至娶了他们的女子。圣经对此的描述虽然很简短,却是非常负面的。你可能会问:“为什么?怎么会呢?”“信神的人想与不信神的人建立关系,也并不一定就会放弃自己的信仰。那为什么不能同时敬拜神,又满足自己呢?”
圣经对这个问题有什么样的启示呢?让我们来看约翰一书2:15-17:“人若爱世界,爱父的心就不在他里面了。”
这是因为罪性深入到每个人的骨子里。自从堕落之后,每个人都有了与神为仇并只爱自己的倾向。不信之人既然顺服了自己自私、罪恶的情欲,就开始为自己制定律法。另一方面,信神之人必须与他们的自我做顽强的斗争。然而,神赐给信徒的怜悯和力量,每早晨都是新的,他要帮他们做出选择。不幸的是,赛特的有些后代放弃了与罪每日的争战,用永存的财宝来换取表面刺激自由的生活方式。
正如我们在前一课所说的,每个人只有两种选择:有神的生活和无神的生活。就是说,你要么服事神,要么服事你自己。耶稣在世上时,说得非常清楚,没有中间路线。在马太福音6:24中,耶稣说: “一个人不能事奉两个主;不是恶这个,爱那个,就是重这个,轻那个。你们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玛门(财利)。” 耶稣没有说人不能拥有或赚取财富,而是教导说,钱财本身不应成为目标。相反,应该把金钱和所有其它所拥有的,就如音乐、饮食、衣物等,都看作是神的恩赐,所以应该用它们来服事神。同样,你要么用这些来服事神,要么服事自己,没有人能持中立的态度。
神的答案
“耶和华见人在地上罪恶很大,终日所思想的尽都是恶,耶和华就后悔造人在地上,心中忧伤”(创6:5,6)。
撒旦一直竭尽全力、不择手段地使人背离神。信徒(女人的后裔)和非信徒(蛇的后代)之间的区别正在变得模糊不清,信徒与非信徒很大程度上也已混杂在一起了,信徒们已经放弃了与撒旦的争战,现在正与他同流合污。
撒旦与神由来已久的争战已经在历史中留下了重大的影响。今天,撒旦同样很得意,因为他看到那些在生活中只关心如何挣更多的钱,或如何过得更轻松的人。当人们对于律法的权威性和道德性采取越来越灵活、通融的态度时,撒旦就乐不可支。这样,他最终就可以实现使人与神为敌的目的了。
如果撒旦正忙着降低人的道德标准,那么神以提升道德水准来抵抗,就是唯一合乎逻辑的做法。但是神在这么做吗?我们的世界正受到街头暴力、不合作主义、偏狭主义和非法罢工的蹂躏,神为何不干预呢?首先必须要明白的是,神不必对这些问题负责,因为它们是人远离神的结果,而不是因为神不关心。我们应当着眼于我们自己的不足,而不是纠缠于神的作为。
灾难和拯救
赛特的后代之一挪亚,就必须面对同样的问题。挪亚是一个义人,在他那个时代里,他是无可指摘的。因为只有他一个人与神同行,所以神的心充满了忧伤和忿怒。
“神就对挪亚说:‘凡有血气的人,他的尽头已经来到我面前;因为地上满了他们的强暴,我要把他们和地一并毁灭’”(创6:13)。
是的,神决定要毁灭这个世界,他将用一场可怕的洪水来成就这个计划,但他会拯救挪亚和他的一家。神是怎么做的呢?神吩咐挪亚为他自己造一只方舟。毫无疑问,挪亚肯定成了当地人的笑柄,谁会在旱地上造一只大船呢?然而,他顺服了神,造了这只方舟。当时的人所信奉的格言是“让我们吃喝快乐吧”,而挪亚造方舟的一声声锤击,就是对他们的审判。
乍一听,这些嘲笑似乎颇有道理。挪亚造这方舟用了许多年,直到有一天,神忽然打开了天上的窗户,倾盆大雨从天而降,地上的泉源也裂开了。大雨四十昼夜降在地上,甚至最高的山都被淹没了。这场自然界的大灾难毁灭了地上所有的活物,只有挪亚和他的家人以及被带进方舟的动物得以存活下来。
虽然我们不能完全理解这场灾难,但是它确实令我们心中充满恐惧,因为它代表了神对受造物的审判。同时,我们也应感谢神没有终结人类的历史,仍让历史藉着挪亚和他的一家来延续,好叫基督来救赎一切相信的人脱离咒诅。造物主完全洁净了居所,彻底除灭了一切罪恶。于是,一个新的时代,就是神的儿子耶稣的时代开始了。
信靠神
尽管如此,就算是挪亚也不配得到拯救,他只是在耶和华眼前蒙了恩。他以神为他生命的中心、回应神的爱、每日与主同行,这些都与信靠和顺服有关。同样,今天凡信靠和顺服神的人也会经历神的慈爱和拯救,他们会有一个无疑荣耀的未来。
三、祷告之易
祷告起初可能看似会很难,但当你知道神要你祷告什么时,你就能正确地祷告了。你必须知道神的旨意,他的大能和应许,尤其要表达对神的感恩。虽然神已经在圣经中启示了他自己,但我们还是觉得很难认识他,以至于我们在祷告时常常要搜肠刮肚地想词。虽然如此,祷告其实并不难。
你可以称神为“父”
祷告之所以容易,是因为神自己让它变得容易。藉着耶稣基督,神不仅要做我们的父,而且也奇妙地成了我们的父。然而,不是所有人都能称神为“父”的,因为只有一些人是“这位父的儿女”。的确,我们都是地上的父亚当的后代,但是因为亚当的堕落犯罪,我们早就跟天上的父神说“再见”了,其结果就是,我们再不能向他祷告了。
但是,神应许要差派他的儿子耶稣来到世上。神成就了他的应许,所以耶稣来了,赐给那些“凡相信他名的人……就赐他们权柄,做神的儿女”(约1:12)。
这位救主复活之后,对他的信徒说:“我要升上去见我的父,也是你们的父,见我的神,也是你们的神”(约20:17)。所以,是耶稣让信徒称神为“父”,他甚至教他们主祷文,以“我们在天上的父”(太6:9)为开头,从而来鼓励他们这样做。
请默想“父”这个词。作为神的儿女,当你伤心或需要帮助时,你可以来到父的面前,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神从来都不遥远,相反,他离你很近,并总是乐意帮助你。你可以在路加福音里看到这点(路11:11-13; 15:11-32)。
父是王
当耶稣教导他的门徒如何祷告时,他告诉他们要称神为“我们的父”。同时,又加上了“在天上”这个短语,使人觉得神是遥不可及、难以亲近的。但事实并非如此。
不如说,这些话是为了提醒我们,我们的天父远比地上的父亲好得多。在一份古老的教会文献《海德堡要理问答》中,提出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为何在这里加上‘天上的父’呢?”回答是:“为了教导我们不要以属世的眼光看待神的属天尊荣,也叫我们可以盼望神,凭他的大能赐给我们身体和灵魂的需要。”(参《海德堡要理问答》 121问)所以,我们当将我们的爱、信靠和敬畏归给神,完全仰望我们在天上作王统管万有的父,因为我们不过是这位全能君王的仆人而已。
因此,我们必须怀着敬畏之心,带着孩子般的信靠和无惧来祷告。但我们也始终要意识到,我们是在向一位君王和天父说话。不论你祷告时是闭着眼还是睁开眼,或坐或站或跪,或合手或举手,都当心存敬畏。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你不能以其他的方式向神祷告。你也可以说:“信实的天父……”。在新约的使徒行传中,你可以发现一些教你如何正确祷告的实例。即使你的祷告只是一个简单的哭求,也都应当反映出这种孩子般的信靠和敬畏。
孩子般的单纯
如果祷告是一种遣词造句的技巧练习,那么对大多数人来说,祷告就极其困难。所幸的是,祷告并不是要炫耀我们的敬虔或运用词句的能力,而是要我们藉着祷告尊荣神、爱神,更重要的是信靠神。神是我们的父,这个事实让我们有安全感,所以我们不需要用许多的词藻。当我们的祷告变得浮华和卖弄时,神和我们周围的人都会对此厌烦。
耶稣在马太福音中谈到过这个问题。让我们仔细听听他的话,不是为了论断别人,而是为了提高我们自己祷告生活的质量。
“你们祷告的时候,不可像那假冒为善的人,爱站在会堂里和十字路口上祷告,故意叫人看见。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们已经得了他们的赏赐。你祷告的时候,要进你的内屋,关上门,祷告你在暗中的父;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报答你”(太6:5,6)。
当然这不是说,你绝不能在有人的场合祷告。你对神的态度,以及你与神的关系才是最重要的,因为他知道你心中的隐秘。你可以整夜求告他,但是别忘了,冗长的祷告是没有意义的。不要坚持用你自己的方式,而是要一直用孩子般的敬畏和信靠来恳切求告神。
在旧约的列王纪中,你可以看到一个出于私意而强作祷告的例子。在那里,巴力的众祭司通过狂热地祷告、呼喊、用剑刺伤自己,企图强迫他们的神明满足他们的心愿,而以利亚则大大地嘲笑他们!(王上18:16-40)
神当然愿意听我们的祷告,并赐给我们所求的,但同时,我们不能强迫神满足我们的要求。我们的父知道我们的所需,他垂听他儿女的祷告,也始终持守他自己的话——“我是自有永有”(出3:14),即他是永不改变的。
所以祷告并不难。祷告意味着你可以全心地依靠和信赖神,因为他的话是可靠的。如果你祷告,你就必会得蒙拯救,奔向一个光明的未来,因为神是信实的。
课后问题
一、圣经的权威性
请参阅使徒行传17:1-4
帖撒罗尼迦人的态度有什么不同?(比较徒17:4;17:5-8)庇哩亚人有什么反应?(徒17:11,12节)为什么帖撒罗尼迦人和庇哩亚人的反应不同?
二、审判和拯救
哪种自然现象会使我们想起神“不再有洪水毁灭地”的应许?(参阅创世记9:8-17)为什么挪亚在神的审判下得以存活?(参阅希伯来书来11:7)彼得在这里谈到了主再来时的审判。请描述在这未来的事中将要发生什么?(参阅彼得后书第3章)
三、祷告之易
请阅读诗篇130篇,这个祷告由四部分组成。
概括第1节和第2节。诗人在第3、4节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在第5、6节中,关于诗人自己,他说了些什么?关于以色列,诗人说了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