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华人基督徒网络团契

在英国一条湿漉漉的乡村小路上,两匹高大的驮马正笨拙地拉着一辆货车。个子高大的马车夫,正在策马前行,他拉起风帽,遮住脸以阻挡雨水打下来。这是公元1428年。“还有多远才到?”

与车夫相比,坐在他旁边的小伙子则长得个子矮小,他的嗓音跟他的身形一样微弱,有点像嘀咕声。已经下了半个小时的倾盘大雨,两人都冷的在发抖。车夫没有回答他同伴的问题,他只用缰绳勒住马匹,一边拉,一边大声叫喊:

“吁!吁!你看!这里有一个坟场。埃德温(Edwin),老弟,让我们过去看看吧。”

车夫跳下车,泥浆溅在他那厚实的布鞋上,他走到一个路标前便停下来,花了一段时间细阅标杆上的文字,并对照一下手上的条子。“卢特沃斯(Lutterworth)”,他读出那名字,再转向他的同伴。“好了,埃德温,老弟,这里一定是修士们叫我们找寻的地方。下车吧,老弟,看看能否找到那坟墓。”

埃德温不大高兴地跟着这个身材魁梧的男人走进泥泞里,他低声嘀咕了几句。“主教究竟想怎样对付这人呢?他已死了不止四十年。”

埃德温打了一个喷嚏。他的鞋子与裹腿都弄脏了,斗篷也湿透了。那车夫,虽然跟这年轻的小伙子一样全身湿透,但他却在笑,又吐了口唾沫在地上。“老弟,现在不要发牢骚,伯特伦神父(Father Bertram)说会为我们牟利的,他的确这样说过。我只知道这死人曾与教皇不和。”他的声音低沉下去,扫视一遍后,继续说下去:“他说教皇是敌基督。”

周围一阵阵闪电,紧接着就是轰隆隆的雷声。二人惊跳起来,埃德温望着荒凉潮湿的墓碑,因恐惧而声音显得有点紧张。“你从没听过死亡之军在暴风雨中前进吗?我一点也不想呆在这鬼地方。”

车夫抖去风帽上的雨水,又从挂在腰带上的小袋里,取出另一张小纸条来。“这张羊皮纸上写着我们要找寻的名字。”

他们挤在一起,费力地看着那张羊皮纸,约翰.威克利夫(John Wycliffe) 几个字以大写字母被涂写在纸上,字体很大。“这真是一个令人烦恼的名字,”车夫说:“我们继续找吧,老弟。”

他们用脚去擦净墓碑上的树叶和烂泥,全神贯注地找寻那死人的坟墓,埃德温感到越来越冷,也更加不高兴,突然,他绊了一跤,脚踢到一个破烂的十字架,他痛的尖声大喊;这时,就在他的脚下,一个名字出现在他眼前 — 约翰.威克利夫 --- 公元1330-1384,深深地蚀刻在长满苔藓的石碑上。“就在这里,我找到他了!我找到他了!”

他们俩一声不吭,不停地挖掘,直到铲子碰到一块烂木头。他们把遗骨搬到车上时,埃德温冷得发抖,他在胸前画了一个十字架。“嗯,埃德温,老弟,你曾读过《圣经》上的经文没有?埃德温没有回答。车子摇晃不稳地在仍有车辙的路上行进。车夫重覆他的问题,更大声地说,“我根本不能读圣经,神父说我头脑太简单,不会明白《圣经》的话,他说我只需听他的话并照着去做,就行了。”

车夫倾侧身,在埃德温的耳边说话。“埃德温,你有没有想过教会会犯错呢?我听说,这棺材里的人威克利夫说,每个人都应该读《圣经》。他说炼狱是不存在的,又说你不必付任何代价就可以进到天堂。”

埃德温惊吓的咒骂起来, “嗯,老弟,小心你的舌头!你一定要告诉神父你说了亵渎的话,他可能会因此而指责你!这虽不是温柔善良,但我却是。假如现在威克利夫仍然活着的话,他会说你不用告诉神父,你应该告诉耶稣,求耶稣赦免你。”

埃德温从低垂的姿势挺直起来。“你犯傻了吗,老兄?你疯了吗?你知道说这样的话会受到什么处罚吗?”天上发出雷响,使埃德温惧怕地再次低头垂肩,身体继续打颤。“你在讲异端,我曾见过有人因此而被烧死,你看来好像是修道院院长正在找寻…正想杀害的那些异端罗拉德派(Lollard)。现在你住嘴,只管驾车吧。你只管驾车,我不想再听下去。”就这样,埃德温把风帽拉得更紧,盖过耳朵,并用手掩着耳朵,决意不再听下去。

第二天,发生了一宗焚烧事件。车夫和埃德温连同一群市民,站在城市广场上。威克利夫的骸骨被放在木柴堆里,一个主教站起来对人们说话:“这个最无耻的约翰.威克利夫,这个只会令人记得他是该死的魔鬼之子,他是敌基督之子,竟然把《圣经》翻译成自己的母语,以封立自己为邪恶之王。”他停下来歇口气,继续说下去。“命令已经颁布下来,日后任何人都不能用书本,小册子或论文的形式,把《圣经》的任何文句翻译成英语或其他母语。也不准任何人当众或私下阅读在威克利夫时代创作的这类书籍,小册子或论文。违反者将受到开除教籍的处分。

埃德温用肘轻轻地推了车夫一下,他们安静地站在人群里。那些骸骨一直在燃烧,直到烧成灰烬,最后骨灰被撒进斯威夫特河(Swift River)里去,一点也没有剩下来。

威克利夫:明亮的晨星

约翰•威克利夫大约在公元1330年,出生于英国约克郡(Yorkshire)的希斯韦尔(Hipswell),有关他童年及青年时期的事迹,所知不多。但我们知道,他非常聪明,长大后成为牛津大学(Oxford University)一名才华出众的学者。

当时教会的仪式,都是用拉丁语举行的。大多数上教堂的人都不懂拉丁语,因此也不明白神父所说的话,威克利夫为此感到非常不安。他自己从《圣经》里学到很多东西,开始想到将《圣经》翻译成英文。由于威克利夫每天都非常认真地研读《圣经》,他也开始对教会一向的教导提出异议,例如炼狱,对教皇的顺服以及看弥撒等。

黑死病

中世纪的英国是一个易受鼠疫(或称黑死病)侵袭的国家,该瘟疫在公元1348年从欧洲蔓延到英国。当时英国的街道狭窄而肮脏,排水沟都是布满垃圾和污物的露天阴沟。穷人和猪都在这些排水沟中出入,寻找食物,老鼠尽吃水沟里的东西,附在它们身上的跳虱不单叮小孩,也同样叮成年人,鼠疫就这样传播到人的身上;患者在数小时之内,手脚就红肿起来,且全身发热,舌头转黑,很少病人可以康复,在几年之内,英国差不多有一半的人口死亡。

鼠疫也影响了英国乡村地区的大批羊群。人们发现在牧场上有数以百计的羊死掉,尸体因腐烂而发臭难闻,连鸟兽都不敢接触,作物没有收成,大多数的农民已死去,农庄杂务没有人做,佣人也死了,或在垂死阶段,城堡都是空置的,城堡的男女主人也受瘟疫侵袭。那些死去的人,往往把金钱和土地留给教会,好让神父为他们的灵魂祈祷,以致他们能尽快进入天堂。

大多数人都觉得这种瘟疫是神对当时罪恶发怒的迹象,威克利夫也认为最后的审判日(Judgment Day)可能即将来临。

才华出众的学者--威克利夫

约翰•威克利夫为人谦逊,这是圣灵的恩赐。虽然他很聪明,却从不追求名利,在大学里教书使他感到心满意足。他唯一拥有的是一个小小的房间,里面有一张床,一个书桌和一些书籍。由于威克利夫是个才华出众的学者,以致英皇爱德华三世(King Edward III)及其贵族在许多重要的事上,都征求他的意见。

威克利夫敢于宣讲真理,他对教皇的权势和教会的财富,提出谴责。最使他感到愤怒的是英国人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读神的话。 无所畏惧的威克利夫 威克利夫在牛津大学教书时期,有一天,忽然病倒了。他躺在小房间的床上,正要入睡时,被一些声音惊醒了,他睁开眼睛,看见六位修士站在床边。

“约翰先生,我们听到你生病的消息,”其中一个修士恭敬地说:“特意来叫你悔改。”

“为什么而悔改呢?”威克利夫问道。

“为了你曾对人说教会太富有,又说教皇不是教会的领袖,你还说过我们不能崇拜圣人。”

“你唯一懂得的字就是‘悔改’吗?”床上的病人因自己的讲的笑话而微笑,但站在床边的人却没有回应。

“威克利夫先生,你该为你愚蠢的行为受到谴责。如果不是国王宫廷的恩惠与保护,你早就被烧死了。” 他们踏步出门时,犹如一群愤怒的乌鸦一般。一个星期后,他们更觉失望,因为威克利夫的身体渐渐好转,他可以重新起来,讲道和写书的数量比以前还多出一倍。

遭禁

最终,威克利夫被禁止进入牛津大学。不过,这往往是神对他子民所用的方法,就是当一道门关闭后,另一道门就会开启。威克利夫被驱逐离开他所钟爱的大学,但同时却被引领到信徒中间,就是在卢特沃斯教区里工作,在那里他开始翻译第一本英文《圣经》。

罗拉德派

最初,威克利夫对如何把福音书的译本送到人们手上,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因为当时尚未发明印刷机;再加上大多数人都不识字,因此他决定训练一些清贫的传道士,或称为罗拉德派(Lollards)。威克利夫教导这些人学习《圣经》,也教他们如何演说。他们两个两个的出去,赤着足,身穿长袍,手拿着杖,对那些愿意听的人,传讲救赎的福音。

死亡与被焚

公元1384年12月,威克利夫突然中风,这是他第二次遭受疾病的折磨,三天后,他便安祥地在自己的床上离世。他被埋葬在卢特沃斯的坟场里。

1415年,康斯坦斯会议(Council of Constance)谴责威克利夫260项罪名,并下令焚毁他的著作,掘出他的骸骨来加以焚烧。这个命令是在1428年执行的。当威克利夫的骨灰被撒落到斯威夫特河(Swift River)后,有一个诗人这样预言,说:

从埃温(Avon)到塞汶(Severn),
河水不断涌流,
从塞汶流向大海,
威克利夫的遗骸将分散到海外,
像海水一样宽广。

万民的大喜讯

约翰•威克利夫的言行激起后人继续翻译《圣经》。在他的时代,人们并没有意识到他的洞察力和他的工作所带来的深远影响。然而,神按着他的时间表使事情经历了数百年后,而非数小时或数年的时间,得以完成。直至公元2000年,整本《圣经》已译成383种语言被印刷出版,新约有987种语言的译本,而《圣经》节选本则有2261种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