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华人基督徒网络团契

佛罗伦斯的市中心举办著各样活动,热闹非凡。这个在罗马以外,意大利最繁忙、富裕的城市,这时正人山人海。你可以看到儿童在广场上追逐嬉戏;叫化子在大声乞讨;农民在兜售货品。在另一处,则可看到衣着华丽的商人,在赶路前往他们的货栈;在那里,他们要计算前一天交易所赚得的厚利。

那正迈向圣玛利大教堂的一小队骑士有什么特别呢?啊!他们是十字军的队伍,刚从圣地归来。他们或许是要返回教堂去完成他们的誓约,并向主教献上圣物。毫无疑问地,是为了炫耀它们的价值!但是,他们不久就会发现,整个欧洲的教堂和修道院都充斥着圣物,且每一件都宣称是独特的。

一个兜售货品的货郎,从阿尔诺河的桥上下来,走进一条狭窄的街道里,街的两旁尽是富商们所拥有的房子。他停了一会儿,整一整背上那重重的柳条篮,然后,走到第二间房门口,扣一下门上重重的铜环。一个年轻的女仆将门稍为打开,卖货郎仅能看到她的脸。“这里的女主人在家吗?”货郎问道。

“进来吧,夫人正在等你。”女仆回答说。 稍後,货郎与女主人面对面坐在客厅里,女仆则返回洗涤室里。货郎把柳条篮的吊带从肩膀上解下来,把那重重的篮子放在地上,并将盖子打开;女主人则坐在一张矮台前,等着那人向她展示篮里的珍宝。放在最上面的是一小块毛料,货郎展开那毛料,慢慢地把两粒晶莹透惕的宝石拿出来;接着展现眼前的,是一匹五颜六色的丝绸;另外还有更多的:一条闪闪发光的银项链;一些手工精巧的金戒指和手镯。那女士当然不会买下所有摆在台上的东西,但她却兴奋得两眼发光。“我会买下你最初给我看的两粒宝石。”她说,“你还有其它东西给我看吗?” 货郎的声音压低而变成耳语,说:“有的,夫人,我还有其他首饰,比刚才你买的宝石更珍贵,我也想拿给你看,不过你必须答应我,不会把这事告诉管家。”

“我是这家的女主人, 难道我不能决定邀请谁来我家吗? 把你的货品拿给我看,你相信我吧。”

“夫人,我有一件价值连城的珍珠要拿给你看;事实上,这珍珠比任何东西都贵重得多。不过,我会把它送给你,任何得到这珍珠的人,都会前所未有地学习爱神。” 货郎伸手到篮子的底部,拿出一本小书,打开来诵读:

“耶稣看见这许多的人就上了山,既已坐下,门徒到他跟前来,他就开口教训他们,说:‘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温柔的人…”

他是用意大利语读出来的。

“先生,这是圣经吗?”那女士压低声音,问道:“你是说,我可以读这本书吗?”

“夫人,这只是圣经的一部分,称为福音书;不过,福音书却告诉你所有有关耶稣的工作和他所说的话。”货郎决定要多读一些给她听,有时他会停下来加以解释。那女士惊讶且兴奋地听著这些她从未听过的话语。货郎刚开始读时,结结巴巴的,因为他担心那女士会指责他在散播异端;但当注意到她在热切地聆听时,他便把那些傲慢的主教的事迹告诉她。主教对人们隐藏神的话语,以使神职人员们能掌握大权;那些主教期望人们按照他们的吩咐去做。货郎继续向她读出圣经的话:

“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

“这就是耶稣教导他门徒的原因”他说,“这不单是对你和对我说的, 也是对教会的领袖们说的。这对主教、神父、或普通平民,都同等重要;这是对我们每一个人说的。” 那天下午稍後,货郎便不见了。没有人看见他怎样离开,也没有人知道他往哪里去。在富商的家里,那女士花了许多时间,在房间里阅读那本小书。最初,她内心有点焦虑不安,好像自己做了极错的事似的,但她记得货郎曾向她保证:“这是神的话,每个人都应诵读它,你也需要,这是我们把它译成意大利文的原因。”这实在是一粒珍宝!她快速地翻阅那本小书,尝试找出货郎刚才所读的故事,就是那个无价珍珠的故事,她热切地想自己去读它!

货郎走过意大利各处地方时,遇见很多人。他无论走到那里,都与人分享神丰富的话语。有些人把他当作是久别重逢的朋友般看待;另一些人则恶狠狠地辱骂他:“你这异教徒,滚出去!滚出去!否则我们向有关当局告发你。” 这货郎是韦尔多派的一分子。韦尔多派是由一群虔诚的基督徒所组成,创始人名叫彼得.韦尔多,是个法国富商。靠着神的恩典,他发觉当时罗马天主教会隐藏圣经,不准平信徒阅读,给人们带错了路。他变卖了自己的家产,把所有的钱送给穷人。他和他的跟随者,开始到处传扬福音;他们两个两个的在法国南部和意大利北部到处遊历,并穿着简单粗糙的毛料衣服,作为向神懺悔的标记;他们也激励人们,仿效这种对神表示悔罪和顺服的行为。

教皇对韦尔多派信徒所表现的宗教狂热有何看法呢?他非常愤怒,认为那些韦尔多派的人是错误的!他认为俗人,或称为“平信徒”,是不应该读圣经的,他们也不应参与这方面的事物。 彼得.韦尔多继续他的传教工作,他开始把圣经翻译为法文和意大利文;他的追随者即使在生命受到极大威胁时,仍继续做他的工作。那些货郎则做其他的事情:他们静静地从一个镇走到另一个镇,特别在意大利--在教皇自己的后院里,“贩售”圣经!

一本没有打开的圣经

教皇听到彼得.韦尔多的跟随者所做的事后,非常愤怒,认为他们的工作一定要制止!因此,他颁布命令,规定人们只可阅读那些经主教批准的圣经经文。不过,许多主教却认为教皇对这教派的处理不够严厉,因此,他们变本加厉,完全禁止平信徒阅读圣经。此外,他们还开始对韦尔多派的人进行残酷的迫害。依据罗马天主教会的说法,这些韦尔多派是异端,必须彻底铲除。因此,除了在多丘陵的阿尔卑斯山脉地区外,在大部分的地方,罗马天主教会的目的几乎都达到了。试拿出欧洲的地图来,留心看看阿尔卑斯山脉的位置,它从法国东南部伸展到意大利北部,由于满布茂密的森林和高低不平的山脉,人们要进入该地,非常困难;即使在夏天,要在这国家行走也十分不易;而在冬天,则有厚厚的雪覆盖著马路。因著阿尔卑斯山脉的庇护,使得教皇及主教们在这里的掌控,不及其他地方那么容易。在阿尔卑斯山脉里,那些教会的间谍,要想找到异端的线索也特别困难;因为,这些在阿尔卑斯山脉上居住的人,珍惜在偏僻荒凉地区里的生活,所以,他们不轻信任何陌生人。神就是用这样的方法,藉著这些人,将他的话语保存了下来。

也许你会感到奇怪:在教会里崇拜的时候,他们岂不是打开圣经的吗?神父岂不是诵读经文的吗?是的,在某些地方,他们的确这样做。但当时的圣经是用拉丁文写的,而拉丁文则是罗马帝国在基督教刚开始几百年间所使用的语文,现在大多数人都不再懂这语言了。因此,聪明的神父会使用人们惯用的语言,就是法文、意大利文或德文,但他们通常只用拉丁文来传讲神的话。此外,主教们也认为拉丁文是较好的语言。其实,最主要的是,人们到教会来,只是要在在那里看看圣物,接受圣礼,或看看墙上美丽的壁画及窗户上的彩绘玻璃。教会本身已是一个非常神圣的地方了!谁需要圣经呢!?

在教会内

这座大教堂,巍峨而庄严,位于城市的中心,紧临著集市广场。这座教堂花了数百年的时间,再加上成千上万的金币,技术熟练的建筑师和工程师,以及数以百计的巧匠和工人,才得以完成。教堂的尖顶高耸入云;印有美丽圣经故事及圣人生活图象的大幅玻璃窗,在早晨的阳光照映下,闪闪发光。每一个城市都以拥有最少一座这样的教堂而自豪,虽然花费极大,但却没有人对这需要表示怀疑。人们认为,奉献金钱和力量给教会,对教会和神来说,都是重要的善行。甚至现在,请你看看那些嵌装玻璃的工匠,他们正在教堂东面的中殿,忙碌地赶著完成一块大玻璃窗的最后修饰,这玻璃窗是城里的布商捐赠给教会的。

绘画在玻璃窗上的几个人物,都与圣经及教堂的名字有关--圣约翰浸信会。如果仔细观看,你会看到一幅施洗约翰在约旦河替耶稣施洗的图画,圣灵仿佛鸽子降下,落在耶稣的头上;人们站在河边,稀奇并惊讶地观看著。神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 他们听到了吗?

你看,一个年老贫困的妇人,正弯著身子,走进教堂来,样子显得有点匆忙。她迅速地抬起头,对著一个大十字架,作了一个画十字的手势。踌躇了一会儿后,她走到一个大壁龛面前,里面放著美丽的圣母马利亚塑像。她望着塑像,咕哝着说了一段祈祷的话,再作出画十字的手势,然后就走进一个小房间。这是个告解室,在那里她向神父认罪。除了神父以外,没有人可以听她认罪。其实,神父本来就认识这个老妇人,他很有礼貌地聆听著,并想:“我可以饶恕这些罪吗?”他当然可以!但妇人首先要为自己的罪付上代价;只有如此,神才会感到满意,并且,她才可以获准参加弥撒。

稍後,她痛苦地拖着脚走到圣所前(按:教会内部被视为神圣的,因此, 被称为“圣所”。此名词源於拉丁文,为“神圣“之意),在那里买了两支腊烛。点着后,她将其放在圣施洗约翰的塑像下,与其他许多的腊烛插在一起。这样做还不够特别吗?请听,教堂里刚响起一刻钟的报时钟声,再过十五分钟,神父就会开始主持弥撒!所以,她还有些时间,可以为她死去的丈夫,以及在婴孩时期夭折的三个孩子的灵魂祈祷…。她走到教堂边一所独立的小教堂内,有几个人已在那里;但每个人都静默无声,专注在祷告中。厚厚的墙壁和极高的窗户,完全阻隔了教堂外面市集的喧嚣吵杂声。在这里,一切都很安静,很圣洁,人们都专注在默想…神,或其中一位圣人。

老妇人跪在石板上,低下头,祷告著。

突然,从唱诗班的方向响起音乐声来。诗班里男孩子的歌声,随着风琴的伴奏声传送过来;他们唱诗赞美神和圣母马利亚,全部都用拉丁文唱出来。她留心听著,也能听出一些熟悉的名字来,如马利亚,神,耶稣…。

诗歌非常动听,也十分感人,是神圣的乐章。

随着乐声奏起,人们快步地走进圣所。有些人立刻坐下,有些则首先跪下,他们都耐心地等候著。这时,神父及其助理已站在圣坛上,在一片死寂中,他低沉的声音回荡在教堂内。神父祷告完毕,唱诗班随即以一首格列高利圣咏回应。崇拜仪式最重要的部分马上就要开始,神父会把基督牺牲的身体献在圣坛上:他手上拿著的面包将会变成基督的身体。然后,神父会把一小块面包放在每个信徒的舌头上,这样,他们就可以领受神的恩惠和怜悯!那些酒则变成耶稣的血;只有神父可以喝那些酒,信徒则在一旁观看。另有一小块的面包会放在一只银碟里,然后,放在圣坛上,直到下次的弥撒。

在圣坛左面靠墙的地方,有一座讲坛,雕刻着美丽的装饰。神父爬上螺旋形的矮楼梯,简单扼要地向信徒讲道。然后,那些虔诚的信徒就静静地离开教堂,各自回去,继续那些因参加弥撒而未完成的工作。那老妇人也准备离去,但在离开前,她会到另外一个房间去,途中经过一个展示一堆圣物的地方;所有的圣物都与耶稣及其门徒,或其他圣人有关。单单望著这些圣物,对她得到救恩也是有益处的。

当老妇人离开教堂时,在正门入口处,突然发生了喧闹。八个身材魁梧的男人,把一座圣坛抬进教堂;这又是一次对教会的捐赠,捐赠者是装玻璃工人的公会,这样的行动全是出于单纯的感恩之心!圣坛安放好后,那些装玻璃的工人肯定会得到神的怜悯和赐福。

老妇人返抵家门后,一个邻居在门口遇见她,对她说:“虽然你有病,但你仍然上了教堂,是吗?”

“我一定要这样做”她回答说,“否则,我会被众多的罪缠绕著;但现在,神父已赦免我所有的罪了!他向我作出承诺,当我死后,他会给我抹油,这样,我就可以圣洁无瑕地进入天堂,圣母也会知道这事的。” 老妇人内心感到宽慰后,那邻居就离开了。数星期后,老妇人真的卧病且到了垂死的阶段,神父遵守他的诺言,到她家来给她主持最后的圣礼(按:指抹油的圣礼,参阅新约圣经,雅各书5章第14-15节)。

黑暗

我们刚才告诉你有关卖货郎与老妇人的两个故事,发生在七百多年前。在中世纪时代,教会在许多方面离开了神真理的道路。这情况颇为严重,因为,少数笃信神话语的虔诚信徒也开始感到疑惑,是否神真理的火焰将完全熄灭呢?

今天的罗马天主教是否仍是一样呢?不是的,如果我们匆匆作出这样的结论,那是很严重的错误。许多错误现在已被矫正过来。事实上,教皇约翰.保禄二世甚至为过去迫害韦尔多派及其他人而道歉。不过,我们不要忘记,那个伟大的宗教改革运动实在是非常必要的。你需要去了解一下马丁路德、加尔文及其他人所指出教会的错误。因此,我们在这里把宗教改革前一些最主要的错误,简单地归纳如下:

(1) 罪的赦免与永远的救赎并非出于神免费的赏赐。教会教导人们需要靠善行、买赎罪券、或捐钱给教会等才可以得到救赎。

(2) 平信徒, 或非神职人员(即神父、僧侣或修女以外的人)不准阅读圣经。人们没有接触圣经,往往对圣经认识很少,并被迷信思想所支配:他们迷信圣人和圣物的能力,以及圣礼的拯救力量。那些不打开圣经来阅读的人,註定是要走在黑暗中。

(3) 神职人员教皇、红衣主教、主教及神父认为他们处于人与神之间。除了 神父以外,没有人可以指给你一条救恩之路。

(4) 罗马天主教有七个圣礼,神职人员对平信徒说,在这些圣礼中可以找到神 的恩惠,尤其是弥撒。(请参阅,海德堡要理问答,主日30,问与答80;伟斯敏斯德大要理问答,问与答170)

(5) 不同意罗马天主教教义的人被称为异教徒。教会对待这些持异端者非常严 厉;一个由僧侣组成的“警察队伍”负责执行宗教裁判事宜。僧侣负责调查那些被罗马天主教会谴责的教训和行为。那些不肯悔改脱离异端者,通常会被判处死罪。

赞美神,灯台的火没有熄灭!

许多年前,人们使用壁炉来煮食和给房子供暖。晚上所有人都在睡觉时,必须让壁炉里的火继续燃烧,直至天亮。因为重新点火并使其继续燃烧,是十分困难的事!因此,人们会在火红的炭上放一些湿柴或碳塊,把火“堆积起来”。第二天早上,当你察看壁炉时,会以为火已熄灭。不过,请看,火虽是这样微弱,一缕轻烟却从壁炉内升到烟囱里去。在焦黑的木柴下,仍可看见燃烧著的热炭!

在欧洲,神真理的火焰在哪里继续燃烧呢?是哪些人使火焰不熄灭的呢?我们已经看见有些人,如彼得.沃尔多一般,为了传扬福音,放弃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我们也知道,沃尔多的门徒甚至常常为了福音而付出自己的生命!在下面的几章里,你会看到其他人在圣灵的感动下,对教会内种种的黑暗现象提出抗议。不过,当你读到这些人在改革运动初期的谦逊表现时,你会看到他们是“逆流而上”的人物,正如在挪亚的日子里,大多数的人都好像聋子一样,他们的心好像是用石头所造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