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华人基督徒网络团契

主日四

概要

神的公义要求犯罪要受到惩罚,这与神的怜悯并不抵触。

解说

主日3清楚地告诉我们,人的邪恶不能归咎于神,而应归咎于人自己故意的悖逆。除了人以外,没有谁应当为他的悲惨境遇负责任。

这样的信息让我们难以接受。按着本性,我们拒绝这样的结论,也不接受这种指责。我们会提出各种反对意见,列出各种客观因素来推卸自己的责任,把过错归咎于别人,就像亚当一样。

在主日4里,我们也看到同样的情形。人是诡诈的。首先,他想说神对人的要求实在过高了。“神在律法中要求人做他们所做不到的事,这岂不是不公平吗?”(问9)这个问题直指神的公义或公正,它暗示说,神做事不合乎情理,他知道世人无法做到却还这样要求。

真是这样吗?神提出的真是无理要求吗?事实上,没什么能比真理更有说服力。我们在圣经中看到的,神按照他的形像造人,且造得甚好的。这就是说,他所造的人,原本是可以满足律法的各种要求的。神根本没有提无理要求,而是在以完全公正的方式行事。如果他像某些雇主,请来既没工具也没技术的工人,却要求他们做木匠的工作,那么他行事是不合理的。但是,神没有这样做,因为他造人的时候就将遵行律法的各样工具及技巧一并赐给了人。

主日三

概要

神将人造得甚好;但是,由于人背离了神,人和所有的受造物都败坏了。

解说

从主日2开始,《要理》进入了第一部分——罪和愁苦。它带给我们一个很坏的消息,即从本性来说,我们不但不爱神和邻舍,还恨恶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呢?人这么愁苦究竟是谁的错呢?有些人认为,那是神的错。他们坚持说神将人造得不够好,以致人脱离了神的生产线,好比一辆质量有问题的车出了汽车制造厂。神应当立即将其召回并修理,但他没有这么做,而是让这辆车上了路,直至出交通事故。有了上述一系列的推理,这些人得出结论说,人对自己是谁、该做什么无能为力。因此,归根结底,这都是神的错。

但是,真是这样吗?神真的应当对人的愁苦负责任吗?《要理》坚决否定这一点。《要理》问答6说“神将人造得甚好,且是按照他自己形像造的”。《要理》以圣经为依据解释说,起初,人没有瑕疵,因为他在各方面都被神造得甚好;他也没有隐藏着,但迟早要显明的缺陷。神的创造是完美的。

主日二

概要

我们愁苦,原因在于我们无法爱神,无法爱我们的邻舍。

解说

在主日2,《要理》针对“我们的罪和愁苦”这个主题展开了探讨。我们不会在这个主题上花太多时间,因为它总共只占用了三个主日。然而,我们不要因为它简短就认为它不重要,事实上,这个问题相当重要。我们若不能严肃地看待罪和愁苦的问题,就无法看到基督伟大之工的长阔高深。只有当我们清楚地看到他将我们从什么样的处境中拯救出来,我们才能明白救主是何等的伟大。所以,这部分《要理》恰到好处,不可低估。

主日一

概要

我生命中唯一的安慰在于,我不属于我自己,而属于我信实的救主耶稣基督。

解说

《海得堡要理问答》(亦称《海得堡要理》或《要理》,下同)常被称为“安慰的要理”。它得此名称不只是因为“安慰”一词是主日1中的关键词, 更是因为整本《要理》都在解释这个词。当我们阅读这本历久弥新的手册时,即使没有看到“安慰”的字眼,我们也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这个词的含义。《海得堡要理》实在可谓是一本“安慰手册”。

只是有人会问:“‘安慰’一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显然,《要理》所说的“安慰”并不是指好吃的食物、温暖的衣服、舒适的家具或时髦的汽车。它不是物质方面的,也不是某样东西;它不是一种感觉或气氛,而是一种生命和生活的品质。《要理》中所说的“安慰”是一种力量,一种生存力。它与减轻人的愁苦、痛苦和悲哀有关系。

第98章 软弱的犹太人在做什么?

哈曼大肆杀戮犹太人的阴谋被制止了。在幸免于难的人中有一名叫尼希米的,他在亚达薛西王158的宫中身居高位,担任王的酒政。

以斯拉启程归回耶路撒冷十三年后,尼希米的弟兄哈拿尼带着几个人从犹大来,凄切向他讲述了回到所罗巴伯和耶书亚统治下的犹太人的惨境。

尼希米敬畏神,听到这事大受震动,心绪难平。他听说圣城的墙垣仍是一片废墟——并不是被掳归回的百姓不愿重建,而是当地人野蛮干涉和骚扰,阻碍了工程的进展。一次,仇敌上书以斯帖的夫君亚哈随鲁王,控告犹太人。不久以后,又觍颜上本奏告尼希米的王亚达薛西,说塞鲁士王曾准许犹太人建殿,而这些犹太人却得寸进尺,又非法重筑耶路撒冷城墙。他们提醒王说,自古以来犹太人就是一群反叛悖逆之徒,“因此这城曾被拆毁”;又说,城墙一旦建造完毕,悖逆的犹太人就会抗拒纳税159。

于是,王颁布圣旨,命令犹太人立即停止建造城墙。当尼希米意识到圣城已陷绝境时,他哀恸万分,几乎无法面对生活。他哭泣禁食多日,这并不是浪费时间。他的绝望促使他恳切祷告。他认自己的罪和同胞的罪,紧紧抓住神的恩约和神通过摩西赐下的应许。“若在被掳之地回转,尽心尽性归向耶和华你的神,就是在天涯的,神也必从那里将你招聚回来,领你进入你列祖所得的地。”160

第97章 百姓纵然失信,神仍是可信

塞鲁士王下诏,准许波斯帝国中的犹太人归回故土,但这一诏令并没有使所有人欣喜若狂。许多人重新从柳树上取下了竖琴。与诗篇137中所描述的犹太人相反,他们宁愿忘记耶路撒冷及其废墟,也不愿右手忘记技巧,因为他们要异乡生存还得靠这手。哪里能够轻松过活,哪里就是他们的家。不畏艰难归回耶路撒冷,重建圣殿,重筑耶路撒冷城墙,只会带来忧患和难题。在他们眼里,那些人太理想化,放着这里的好日子不过,偏要在所罗巴伯和以斯拉带领下回列祖之地过粗茶淡饭日子。让那些人烦恼去吧,求之不得!

和世人一样,亚伯拉罕的这些儿女只为一件事担忧:怎样才能轻松度日,少些麻烦。他们忘记了,惟有耶和华的祝福才使人富足;也忘记了,要得这丰盛的祝福,首先就要建造圣殿,以圣坛为中心而生活。

他们从不记念但以理为以色列归回耶路撒冷而作的祷告,以西结先知的预言150也没有扣动他们的心弦。尽管犹太人如此不忠,耶和华的手却仍不离开他们。他降下新的灾祸,使他们险遭灭绝,以此向他们显明他的信实。

这一切要从波斯王亚哈随鲁151废黜王后瓦实提,立年轻的犹太女子以斯帖为新王后说起。

第96章 求你使脸光照你荒凉的圣所

首批犹大居民被掳至巴比伦已满了七十年。曾对神的子民大肆欺压逼迫、心高气傲的巴比伦帝国,而今也备受责罚,正如以赛亚预言的那样。审判临到巴比伦,因这帝国并不顺服耶和华,而是与他为敌。

以赛亚曾预言:“巴比伦素来为列国的荣耀,为迦勒底人所矜夸的华美,必像神所倾覆的所多玛、蛾摩拉一样。” 138

如今,倾覆的时刻来临。伯沙撒死于非命,其父那波尼德被俘入狱。玛代人开始统治,尼布甲尼撒梦中所见的金头轰然落地,银的胸膛熠熠闪光。

正在那个历史时期,但以理注意到了耶利米的预言。耶利米也曾提及巴比伦的倾覆,在耶路撒冷化为废墟之前,耶利米就曾经预言道:“七十年满了以后,我必刑罚巴比伦王和那国民,因他们的罪孽使那地永远荒凉。”139

在另一个预言中,耶和华应许满七十年后,他将结束他子民在巴比伦的被掳生活,并带领他们归回列祖之地140。

忠心的先知但以理深情地研读这些话语,他深知神的话语永为信实,归回耶路撒冷指日可待了。耶和华不久便将成就他的应许。但这事如何成就在罪人身上?如果人们祷告时忘记神最荣耀的应许,又会有怎样的事发生呢?

但以理双膝跪地,举起双手切切祷告,求神记念他的恩约,祈求神赐恩典,又为自己和同胞的罪孽忏悔不已。

第95章 玛代和波斯人的律例被打破

对于敬畏神的犹太人而言,被掳的日子异常艰辛。耶路撒冷在他们的记忆中久久萦回。他们叹息道:“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记你,情愿我的右手忘记技巧。” 耶路撒冷!那曾是圣殿巍然耸立,燔祭肃穆献上,乳香在圣所的坛上燃烧的地方。那曾是祭司为百姓祝福的地方。每逢节期,信徒就从各城各乡而来,同心合意,围在同一个圣坛旁。耶路撒冷也曾是耶和华的居所,他就住在帐幕的后面。

然而,此时的耶路撒冷仿佛遥不可及,圣殿和圣坛已被毁,耶和华也已离开他的居所135。当这位忠心的以色列人在异国他乡思索这一切时,去国怀乡的忧思满怀了他的心。

想靠近耶路撒冷,纾解思乡之情,表白对那归回的应许有信心,暂且忘却漂泊异乡的苦痛只有一个办法,那便是祷告。当这位忠心的犹太人遥望西方,远眺落日缓缓沉入山脊和沙漠,他知道,那便是耶路撒冷之所在。他向圣城俯身,切切祷告。

所罗门在献殿时所作的撼人心魄的祷告中曾有过这先见。他提及被掳的信徒,祈求神的恩惠临到那些背井离乡,以认罪悔改的心朝着耶路撒冷的方向祷告的人。虽然城中满目疮痍,耶和华也已离开化为废墟的圣殿,但所罗门祷告中的应许却仍引领着信徒。于是,他们的祷告成了新的预言:耶路撒冷将被重建,圣殿将重现荣耀,耶和华将再次入住殿,与他的子民同住。

第94章 弥尼,弥尼,提客勒,乌法珥新

王做异梦、金像坍塌、尼布甲尼撒神智不清——在这三件事过后的日子里,神似乎真的开始忘记他是施怜悯的神。他的怒气会永不止息吗?他难道未曾听见巴比伦境内被囚者的呼喊声吗?这些被囚的正热切盼望自己得拯救。

那时,虽然巴比伦的国力日渐式微,但新的世界霸权玛代和波斯正在迅速崛起。

霸权转移给被掳的犹太人带来的唯一影响便是他们被推向更深的泥潭。尼布甲尼撒对以色列民以及耶路撒冷历史上的强大和辉煌有亲身的了解,尤其是他的军队围困圣城之后,但新的统治者对此似乎并不感兴趣,他甚至不想知道被掳至巴比伦的是犹太人还是埃及人。

那时,伟大的先知,被尼布甲尼撒立为哲士领袖的但以理在朝廷中已备受冷落。同时,犹大百姓似乎也要跟他一起消失在这个异教国家中。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当精金的头颅渐渐失去光泽时,耶和华清楚地显明,他一直忙于思想地上的列国,以及那将来的国度,这国度将胜过和摧毁地上一切的权势。

话要从那波尼德及其子伯沙撒做王时说起。那波尼德继承了尼布甲尼撒的王位,但他并不是尼布甲尼撒的后嗣,他的治国方略也与那位暴君大相径庭。

他不追求守土开疆,而专注于重建古代神殿,以赢回诸神明的喜悦。因此,巴比伦的军长更爱戴其子伯沙撒便不足为奇了。当那波尼德王离开王宫时,他的儿子就掌管国内政务。

订阅